小孩子沉迷游戏妈妈怎么管(爱护儿童马化腾孩子沉迷游戏,这锅马化腾背得冤,心理学家:我支持女儿打游戏)
《学生家长写给马化腾的一封信》在网上盛传,有好几个版本,内容无外乎是说,孩子沉迷网络,希望马化腾关闭网络游戏,放过孩子们。
有家长将游戏比喻成鸦片,孩子自控能力差,玩上了就上瘾,根本戒不掉。确实,如果孩子沉迷游戏了,要想把孩子捞出来不容易,甚至需要专业心理老师的帮助。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作为家长,在甩锅马化腾的时候,难道就不应该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么?
就像超市里有各种各样的食物,有些人会一直选择垃圾食品,但有些人就能让自己营养均衡。
同样的,游戏就在那里,玩与不玩,是孩子的选择。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事其实挺简单的,沉迷游戏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动机:缺爱。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
说到这儿,我禁不住想问一句:“您手机里有游戏么?”我相信很多爸爸也是手机游戏的忠实拥趸,有些妈妈也是个中好手。如果您的手机里没有装游戏,那一定有装“某宝”,每天淘淘好东西也是一种放松。
手机游戏之所以被人们喜欢,是因为它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而且这些需求,往往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前四种是“缺失性需求”,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缺失性需求”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很重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也只有“缺失性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长性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们希望孩子拿起书本、好好学习,这些都与获得知识、发挥潜能等心理需求有关,属于“成长性需求”。
如果孩子的“缺失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孩子就很难有自发学习的心理动机,他们将会寻找各种渠道来满足自己的缺失性需求。永远在“缺失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状态中挣扎。
与沉迷网路有关的“缺失性心理需求”有:逃离焦虑和恐惧、与他人建立关系、在团体中获得认可、获得爱和自尊、实现自我价值等。
这些需求,是孩子生而为人,必须要去追求的,就像他们生下来就要呼吸和吸吮一样。
孩子沉迷游戏,只是“缺失性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个结果,因为游戏中有人夸他,有人认可他,他能在虚拟世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他愿意去玩游戏。
家长应该做的是,在生活中用现实的事件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掐断孩子自己寻找到的网络途径。
下图这位陶老师说得好,如果不是现实生活让孩子看不到光亮,他们又怎么会陷入虚拟世界而不可自拔,孩子沉迷游戏了,家长要检讨自己给孩子提供的家庭环境,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沉迷游戏只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父母与其甩锅给马化腾,不如去修复家庭教育中,已经“烂”掉的根本,在现实世界中满足孩子的缺失性心理需求,孩子才能真的从游戏中抬起头,去追求知识和自我实现。
如果家长不做改变,而只是觉得关闭游戏,孩子就能认真学习,那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他为什么让女儿随便玩游戏
心理专家贺岭峰说:“我女儿从上小学开始,上网就是随便的,晚上回来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无限地随便上网打游戏,如果觉得级别不够,我还可以给她买点卡什么的。”
人人畏之如虎的网络游戏,贺老师为啥让女儿随便玩?原因有三:
1、这是孩子们的世界
倒退50年,好好学习长大就能有好的生活,这话是成立的。那时,孩子们只要能考上大学,未来就能分配工作,甚至分房。
但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在不断变化中。孩子们未来要面对的世界,不再是学习好就能搞定的了。
贺岭峰说:“跟互联网接触,玩网络游戏,这是这一代人的生存特征、生存模式,那是孩子们的世界啊。你把这个世界收走了,将来她在这个世界没法存活。”
2、不让玩会伤害人际关系
既然孩子们的世界本来就包括网络,那么孩子如果不接触这些,他在同龄人当中就会吃不开。
贺岭峰说:“小伙伴们谈论昨天你玩了什么,看了什么的时候,你家孩子啥也不知道,也不说话。下次,人家就不找她聊了。”
孩子3岁前,人际交往以亲子关系为主,随着孩子的长大,同龄人关系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的主流社交关系,同伴的认可是孩子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缺失性需求,孩子必须要在同龄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要保护亲子教育的“根本”
贺岭峰认为:“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样父母才能对孩子有影响力,这是做父母第一重要的事情。”
可见,“关系”是亲子教育的根本。好的关系意味着,无论将来孩子长到多大,他都能跟你交心地聊天,你的意见总会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果因为不让孩子玩游戏,而跟孩子发生激烈冲突,这是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得不偿失的。
我家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幼儿园时他就开始玩手机游戏,因为家里奶奶和爸爸都爱打游戏。孩子耳濡目染很难不让玩。
但我儿子对于玩的排序是:先找妈妈陪我玩,如果妈妈没时间,再找爸爸陪我玩,如果爸爸也忙,就自己画画、拼积木,实在无聊了就打会游戏。
我们从未限制过他打游戏的时间,而他基本上在20分钟左右就会自己停下来,如果他没停,我提醒一下,他也会马上放下。
我觉得孩子不依赖游戏是因为他更需要现实的“爱”,无论游戏中的AI怎么夸他“你真棒”,也不如妈妈的一句夸奖,让他感觉更幸福。
所以,家长们,如果怕孩子沉迷游戏,我们就得做得比网络游戏要好,游戏能给孩子的成就感、认同感、尊重与爱,我们都要亲自给予孩子。
我们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孩子现在学的东西,未来都有可能会过时,只有我们曾经给孩子提供过的支持和爱,能成为他们心中的灯塔,支持他们砥砺前行。
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做些什么
为了保护亲子教育的根本,为了与孩子维持和睦的关系,心理学家贺岭峰认为,新时代的家长应该做好下面3件事。
1、要能替孩子扛事儿
有一次,贺领峰接到老师电话后来到学校,数学老师因为他女儿同一个错误,犯了4次了而大发雷霆,狠狠训斥了贺领峰。回到家后,贺领峰一直在平复自己的心情,女儿看出老爸心情不好,问他:“老师跟您说什么了?”贺领峰说:“老师说你最近数学卷面工整了很多。”
贺领峰为什么没有批评女儿?因为他要保护自己与女儿的关系,要护住家庭中的“根本”,那就是爱和融洽。
贺岭峰说:“你凭什么让另一个人称呼你为‘爸爸’或‘妈妈’?你总得为他抗点事吧?”所以,这一次老师的责难,他替女儿扛了。
这就是心理学家被老师请家长的处理方式,与我们普通人大有不同。
也正是他的这种处理方式,女儿虽已经成人,还能够跟父亲有很好的交流,会主动体谅父亲,因为她认为父亲为她付出得更多。
2、要进入孩子的世界
贺岭峰认为,在农业化社会,也许小辈要多向前辈请教种植技术,但在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家长要主动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世界,甚至是向孩子请教。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是孩子软实力的一部分,而孩子们对网络的适应能力都还不错。
我一直是跟孩子一起玩游戏的,因为我要知道孩子在这款游戏界面中都能看到什么,比如我们一起玩过“家国梦”、“江南百景图”、“旅行青蛙”等等。
很多时候,孩子玩得不比我差,甚至还比我好,我经常要向他请教,获得一些攻略。发现新游戏,我们也会及时互相分享。
其实孩子玩游戏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的世界对父母关上了门,无论是虚拟还是现实。
马未都曾说过,一旦孩子把门关上,这事就麻烦了。
孩子沉迷游戏的家长们,都可以观察一下,是不是现在你对孩子已经毫无影响力了,他们不想跟你说话,甚至换着花样骗你、气你,这就是教育的根本已经断了,那个爱的联系不在了。
3、要保护教育之本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时刻关注“亲子关系”这个根本,遇事首先要反应一下:我怎样做才能保护我和孩子的关系。
贺岭峰说:“我和我闺女的关系,不能因为一个外人的几句话就受到破坏,在家,我就要扮演好父亲的角色,我不做老师的代言人。”
他这么做,不是不配合老师的工作,而是要“务本”,一切做法都要先保证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良好。
中国古人也有一句话叫:易子而教。
说的是,父母其实不适合同时作为孩子的老师,因为亲自教导容易影响关系。
而父母当然不是不教导孩子,父母的教更多的是“身教”。想要孩子有礼貌,父母先有礼貌,想要孩子认真学习,父母先认真学习,想要孩子不打游戏,父母先放下手机。
很多事,只要父母做到了,孩子就不会差到哪儿去。
网上有位父亲,为了改善孩子的厌学,带孩子环游中国,他说一路上孩子有很大变化。其实这就是在修复关系。
当然,除了旅游,要修复关系还有很多途径。比如,周末带孩子去徒步、去爬山,一起做点什么都好,只要关系还未绝,只要孩子还肯跟你出去,他就能放下手机,慢慢体会跟家长在一起的温暖。
结 语
教育,从来不是站在现在看未来,而是要站在未来看现在。
与其在严厉的管教中,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消耗殆尽,不如抓大放小,抓住“亲子关系”这个教育根本。
只要你和孩子的关系良好,你说的话,孩子就会考虑,可能还会采纳。
只要你和孩子的关系良好,你做的事,孩子就会模仿,可能还会做得更好。
只要你和孩子的关系良好,你的孩子就会更喜欢现实世界,因为家是有温度的。
图片源于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