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孩子不愿开口(爱护儿童不家长们,孩子不爱开口叫人真的不是“没礼貌”,是因为......)

“快叫人,叫阿姨”

“叫啊,说阿姨好”

“你这孩子,说话啊”

每次放学回家,只要是半路遇到熟人,总要跟儿子来上一波“极限拉扯”,而且不管我怎么劝,孩子总是「金口难开」,几次让场面陷入尴尬。

直到前几天重温综艺《拜托了妈妈》,看到下面这段采访,我第一次陷入沉思,质疑起自己“为Ta好”的初心。

在这档综艺里,节目组做了这样一个话题——“被父母强迫和陌生人打招呼时,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

为了能让孩子说出心里话,节目组还特意避开父母,单独在摄影棚采访他们。

结果,5个小朋友的回答让现场的很多家长感到意外。

“我听妈妈的话,但是我不愿意。”

“每次妈妈叫我打招呼我都会打,但内心其实是不想跟他们打(招呼)”

“不开心”

一个小男孩甚至苦笑着面对镜头说出了下面这句话:“妈妈,你能别逼我了吗?”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说实话,我有点内疚。

作为一个从小就被灌输“主动叫人、讲礼貌”的孩子,我基本上没为这事儿发过愁。

以至于等自己做了父母,我也理所当然地觉得孩子叫人不过就是“张张嘴的事”,却从来没问过孩子“如果要以这样的方式‘讲礼貌’,你愿意吗?”

所以,借着今天这篇文章,想跟大家聊聊“孩子不爱叫人”这件事,以及我们为什么劝你不要拿“讲礼貌”来教育孩子。

孩子不叫人,到底为什么?

“这是小姨,你小时候她还抱过你呢,快叫小姨。”

“这是你干妈,她最疼你了。”

让孩子打招呼的时候,很多父母爱跟孩子说“这是你的谁谁谁,热情点,快叫人!”

但这句话里其实隐藏着一个连父母们都没意识到的固化思维。

那就是把“爸爸妈妈的”和“孩子的”混为一谈,认为孩子对父母的亲戚朋友热情是自然而然的事。

大人习惯用关系决定感情深浅,小孩子却喜欢用感情深浅定义关系。

比如他们可能会对幼儿园里一个时不时送他零食的老师有好感,但却可能跟常年见不到面的奶奶很疏远。

尤其是一年到头见不到几次面的亲人,哪怕关系再近,在他们眼里可能还不如经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来得亲切。

父母在这时候要求他们表现出热情、礼貌,他们只会觉得奇怪:“我又不认识他们,为什么要跟他们打招呼?”怎么可能愉快接受呢?

除了认知模式的差异,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面对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时,反应也不一样。

英国的一位专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只会动的玩具狗突然冲到孩子面前,测试他们的反应会有什么不同。

在这项测试中,有的孩子表现得很平静:

有的孩子则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和害怕:

还有的看到冲过来的小狗,反而特别激动、开心:

当时这位专家就预测,这孩子中表现出明显不安的,性格会偏内向,而表现得比较开心活泼的则偏于外向。

最终,长达十几年的跟踪调查的确证实了他的猜想。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孩子们从出生起就有自己的性格气质,哪怕是面对同样的人、同一件事,反应也可能大不相同。

所以,当孩子“认生”不肯打招呼的时候,可能只是他没有从周外环境获得安全感,这跟礼貌与否真没多大关系。

父母们更没必要拿“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这样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信。

爱叫人=讲礼貌?真不一定

跟周围一些朋友聊天,我发现大多数父母之所以会因为孩子“不打招呼”而发愁,多半跟“讲礼貌”这件事有点关系:

“我也不想逼孩子,但老这样的话,大家都觉得孩子没有礼貌。”

“问几遍都不叫人,人家就等着孩子说话,弄得我们父母也很尴尬。”

“做了父母才知道,被周围亲戚说‘没有教好孩子’,这种压力真是很难抗……”

要么是怕孩子长大之后没规矩没礼貌,要么是被身边长辈施压,以至于一些原本坚定站在孩子一边的父母也开始动摇。

但爱叫人就等于有礼貌吗?

真不一定。

首先,成人社会的“礼貌”本身就是违背孩子天性的。

所谓“礼貌”,本身是一种道德规范,是成年人在社会化生活中制造出来的。

大人的礼貌是讲究分寸、客气,是两个人虽然不认识,却也能做到彼此尊重。

但是孩子的天性却刚好相反,他们爱憎分明,喜欢就凑在一起玩一整天,不喜欢就离得远远的。

天真、直率,这才是小孩子本来的样子。

其次,就算孩子被逼着学会了叫人、打招呼,这强扭的瓜也真不一定甜。

有位网友就曾分享自己作为那个“被叫的长辈”,被一个孩子不情不愿的叫是种怎样的体会:

“孩子倒是主动出来叫我了,但不情不愿地叫完人,立马就关上了卧室门,我们三个大人在屋里更尴尬了。”

当“叫人的礼貌”变成了一项任务,难受的何止是孩子,大人也很不自在。

在这方面,杜江对儿子嗯哼的教育就很好。

父子俩一起参加综艺,杜江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强制要求嗯哼叫人,相反,他会以身作则,主动跟其他的小朋友打招呼。

慢慢的,嗯哼也开始有样学样。

比如有天早晨,他在路上遇到陈小春,居然直接学着爸爸的样子打招呼说:“春哥,昨天睡得好吗?”

这句招呼一下子笑翻了整个节目组

其实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抗拒跟陌生人打招呼,只是对他们来说,打招呼并不是大人想象中一句简单的“你好,拜拜”,而是意味着“我允许你进入我的世界”。

所以,也请父母们多一点耐心,允许他们以小心翼翼的姿态去探索这个世界,这很重要。

引导孩子打招呼

你可以这样做

① 鼓励保护为主,允许孩子“慢慢来”

如果孩子处在7岁前的学龄前儿童阶段,建议父母们最好把重点放在保护孩子的心理上,因为7岁以前是建立亲子关系安全感的的最佳时期。

在这一阶段,孩子如果一见到外人就躲到爸妈身后,显得特别“认生”,很可能是因为他并没有从周围环境里获得一种“无条件接纳”的安全感。

这时候,父母们要做的就是允许孩子“不想打招呼就不打”,理解孩子的情绪,等到他们慢慢熟悉了周围环境,自然就会愿意打招呼甚至是跟大人互动。

② 任务降级,设置替代性方案

面对不爱打招呼的小朋友,父母们还可以尝试另一种替代性的方式来代替“叫人”这一行为。

比如,可以提前跟孩子商量好,如果实在不想叫人,也可以跟对方挥挥手或者微笑一下。

同时,父母们还应该注意及时地给予孩子正向反馈,每当看见他们比原来更热情主动了一点,都应该积极表扬他们的进步,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始终和他们站在一起,关心着他们每一点微小进步。

③ 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模式其实是从父母平时的一举一动中学来的。

所以,要想让孩子变得主动、礼貌,父母们们首先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比如当聚会上亲戚朋友很多的时候,父母们为了避免孩子尴尬,可以以身作则先打招呼,同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称呼对方,减少孩子的紧张感。

平时遇到周围的朋友、邻居,父母也可以主动打招呼,让孩子感觉到“叫人”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时间久了,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也会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逐渐变得愿意跟“陌生人”打招呼。

♥️

总之,对待孩子叫人、打招呼这件事,父母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引导+等待”,等到孩子慢慢理解“为什么要叫人”,他们自己就会调整适应。

而在那之前,请给孩子多一些时间,也给自己多一点耐心。

责编 | vivi版权 | 洪恩图片 |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联系)

孩子不仅爱哭、话痨还黏人?那你可能是遇上了孩子里的隐藏款!(点击图片查看?)

我,央美毕业,从未教过孩子学画画,原因是......(点击图片查看?)

我儿子,3个月,没学会跳绳!(点击图片查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