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疫情隔离人但不隔离爱的说说(大白爱护儿童隔离不隔爱,心理“大白”与孩子们同在——驻北河康复中心隔离点心理工作札记)

点击蓝字关注-安国最权威政务公众号

隔离不隔爱,心理“大白”与孩子们同在

——驻北河康复中心隔离点心理工作札记

安国市教育和体育局  马荣

窗外的阳光正好,暖暖地透过玻璃窗。阳台的花儿悄然吐蕊,正侍一吐芬芳。如果不是小区里一反常态的寂静,如果不是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疫情封城的消息,这应该是一个春暖花开、万物皆美好的时节。

一声呼唤赴战场

4月1号,为抗击新冠疫情,安国市实行全域封控管理,我开始居家办公,并借助电话、微信对隔离观察人员进行心理安抚。

种满绿植的阳台,被我开辟出了一块小小的工作空间,用来办公、读书、休息,同时也准备利用居家的时间,把一直搁浅的几项计划付诸行动。

如果不是看到心理工作群中那条“北河康复中心隔离点急需心理辅导人员安抚学生情绪”的招募消息,我想岁月会真得如此静好——阳光、藤椅、书籍、香茶……

匆匆收拾行囊,给邻居交待好喂鱼浇花的事宜,便拖着行李箱,穿过静悄悄的小区,在几个正在晒太阳的老人纳闷的目光中去和司机汇合。

汽车一路疾行来到了目的地。顾不上审视空荡荡的房间、白蓝相间的专业病床、没有窗帘的玻璃窗,医务人员便匆忙向我介绍,四楼入住了18名初中生,从学校直接来到这里。隔离点是一所尚未完工的康复中心,隔离区内没有电视和电话,孩子们只携带了书包和随身衣物,没有任何通讯设备。来隔离点已经24小时,与外界处于失联状态,情绪不稳,心理急需安抚,引导他们严格遵守隔离点规则,以防引起交叉感染。

这一刻我才明白,一切不是想象中的模样,面对面的咨询和电话接访在这里是一种奢侈,迎接自己的将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挑战。

防疫服下初相识

容不得多想,隔离点的护士长便迫不及待地带我来到更衣室。隔离区属于污染区,必须全副武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防疫服、手套、脚套、帽子、面罩、防护衣,厚厚的铠甲逐一上身,如同做梦一般,我变成了一个传说中的网红“大白”。

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沿着专用通道前往隔离区,刚走上三楼,便有些气喘吁吁,最可怕的是带着面罩,沉重的呼吸让面罩蒙上了厚厚的水汽,自己的眼镜更是不能幸免,瞬间看路都成了问题,感觉自己就像蒙在一个厚厚的罩子里,听觉与视觉都变得模糊不清。

四楼的楼道宽敞而明亮,医护人员们将晚饭、汤药以及生活用品逐一分份,放在每个房间门口,根据隔离点的规定,每个隔离人员只能从门缝中将物品拿进去,不能随便开门出入,每个房门上都安装了触感器,只要开门,一楼监控室内警报器就会响起。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保护隔离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交叉感染。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隔着模糊不清的面罩,透过门缝,我看到了这18个孩子稚气未脱的脸。虽然医护人员给孩子们介绍了我是谁,但是我知道,在孩子们眼里,身着防疫服只露出眼睛的我,和医务人员没有什么区别。

一个小时后,经过若干步骤的消杀,我按照医护人员要求的流程脱下层层衣物:手消—摘面罩、手消—脱防护衣、全身喷酒精、换房间、手消—摘口罩、手消—摘帽子、手消—摘鞋套、全身喷酒精、换房间、手消—戴口罩。整个过程感觉漫长而又忐忑,生怕不小心会和病毒亲密接触。

回到房间,一下子感到茫然和无从把控。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精力充沛、有个性、有主见,让他们严格遵守隔离点的规定,在房间里安安稳稳待着,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更何况厚重的防护服不仅阻碍了言语的交流,同时又无形地让孩子们从心理上产生抗拒,面对未来的工作,那一夜竟有了漫长而无助的感觉。

倾力沟通保安康

第二天早上,经过一整套严格的流程,我和医护人员又来到了隔离区。今天的任务是给18个房间的孩子交流沟通,再次强调隔离区的规则、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违规的严重性。由于隔离区的房间不能同时开门,所以同一个内容变成了18遍的重复播放。

一遍遍的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们在门缝中貌似懂事地点头回应。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些语言的苍白无力,因为身上防疫服无形中拉开了和孩子们的距离,口罩和面罩的阻挡更让说教失去了力量。

从隔离区下来,我便和隔离点的领导商量下一步工作。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活泼好动、有个性,说教只能起到暂时的管控作用。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必须让他们和外界交流沟通,纾解情绪,同时让他们有事儿做。当务之急,必须通过学校、家长多方的力量一起来安抚他们。

于是我火速与校方联系,通过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安抚家长的焦虑情绪,引导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做好晚上和孩子通电话的准备,避免家长的负面情绪,引起孩子情绪更大的波动。同时向上级领导请示,尽快解决孩子与外界通讯联系的问题。

晚饭时间,我和医务人员又全副武装向隔离区进发,随身携带的还有我和护士长两部穿了层层“防护服”的手机,今晚这两部手机将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帮助18个孩子和家长取得联系。

两个小时,两部手机历经了通话、消杀、再通话、再消杀的重重洗礼,在18个孩子的手中传递。当我和护士长从隔离区下来,脱下厚重的防护服,把手机从厚厚的防护膜中剥离出来时,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谁料,刚刚回到房间,就接到监控室公安人员的通知,418房间的孩子在门口站着,情绪有些不稳,虽然通过监控进行呼叫,却依旧置之不理。

于是我和护士长再次穿上防护服,来到了隔离区。面对我们的询问,这个男孩儿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说:你们对我们这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又能怎么样呢?

我轻声对他说:我们的确不能把你怎么样?因为你是小男子汉,你是你自己的主人!这时我捕捉到男孩目光中的飘移。原来,刚刚男孩并没有和妈妈打电话,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联系。

一切好像都明了了,对这个男孩我没有过多的责怪,只是告诉他,我和护士长刚刚脱掉防护服,看到他这样立刻又换好衣服跑了上来,护士长家中有个两岁的孩子,小宝宝已经一星期没有见到妈妈了。男孩听了默不作声,退回屋里关上了房门。这个男孩就是小程同学,这是我和他的第一次交集。

手机微信架桥梁

一夜平安无事,但是当务之急是如何便捷地和这些孩子沟通、方便孩子和外界联系、并能顺利进行网课学习。第二天早上,工作人员便开始联系孩子家长,准备开通绿色通道去拿手机,几个外地的孩子也将通过工作人员捐赠二手机解决手机问题。

就在这时,传来好消息,联通公司要为学生捐赠一批手机,所有人听了都欢欣鼓舞。下午手机一到位,大家便分头行动,通过和家长打电话、索要验证码、验证好友、用扩音器呼叫孩子、询问微信账号密码等多种途径,为每一部新手机登录孩子们的微信。5个小时后,微信全部登录成功并建立了微信群,群名就叫做“康复暖心一家人”。

当我郑重地把手机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的开心和惊喜溢于言表,我提醒他们先和家长联系,报个平安。同时,我和校方取得了联系,校方也紧急行动,在第一时间开始给孩子们上网课、安排学习任务。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借助微信群,开始了每天晚上和孩子们的互动时间。“云”团建活动,让大家彼此认识,沟通感情,彼此理解和配合;团体活动“我想对你说”,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感想抒发出来;每天的“心理小故事”,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同时,建议孩子们转发给自己的家长,为疫情期间居家的成人也增加一份力量;每天晚上11点的“临睡提醒”,督促孩子们放下手机,早早休息。当孩子们有什么想法和需求,也会在微信群里表达,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回应。几天时间,我便和孩子们都成了微信好友,随时随地,他们会就生活、学习、思想上的问题和我进行交流。

个案交流解心结

在隔离点工作,每天都要接到不少家长的电话,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孩子们被隔离,家长们的担心和焦虑可想而知。但是也有特例,有的家长把误解和意见折射到了隔离点,甚至把这些负面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就是上文提到的小程同学。

那天晚上和小程同学交流之后,他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也发现他在这群孩子中的带动性,于是我直接把他添加成了好友,主动和他沟通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孩子,外表看起来很个性、刚强,棱角分明,但是内心却十分柔软。

他告诉我“物理老师是他最喜欢和害怕的老师”,他说“物理老师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觉得“物理老师对他比家人对他还好”,所以他就想“让物理老师开心,当然他也怕物理老师”。他又告诉我,他的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只要一打电话就吵架,他们总用不给他交学费来威胁他。

听完小程同学的倾诉,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苦恼,以及对父母的无可奈何。我告诉他,每个人无权改变出生,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改变能改变的,接纳所不能改变的。鼓励他尝试改变自己,改变和父母的沟通方式,改变会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交流,小程同学向我敞开了心扉,一有什么问题就给我留言。当隔离期满结束后,面对回哪儿的问题,他和家人又发生了争执和冲突。他对我说,哪儿也不回了,要在隔离点继续待着。虽然经过多方努力,小程同学回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我依然能感觉到他的苦恼和矛盾。

于是我和他的物理老师取得了联系,把情况和老师进行了沟通,希望她能在后期继续关注小程同学,给予温暖和支持。虽然我有可能只是小程同学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是我真心希望在今后的人生路中,能有一个良师温暖、帮助、指引他。

如期返程把家还

在隔离点、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努力下,孩子们的隔离生活慢慢步入正轨,变得充实而有序。

然而,随着隔离期渐满,这些孩子的去向又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根据隔离政策,隔离期满人员必须再居家隔离七天,而家长们却愿意让孩子回到学校,不想再耽误学业,孩子们也纷纷表示想回到学校。

面对这种情况,我又逐一和家长做工作,解释政策,疏导情绪。外县()的家长们更是心急如焚,电话一个接一个,焦急而无奈,甚至夹杂着一些不满,孩子们也在微信群里一个劲儿地追问什么时候能离开。

经过不懈努力和沟通,隔离期满,安国市的孩子顺利地回了父母的身边。一天之后,外县()的几名同学也陆续回到了父母身边,看着他们坐车远去的身影,感慨万分的同时也是倍感轻松。

在这些孩子中,因为特殊情况一个孩子需要延长隔离期。听着这个消息,孩子的母亲在电话里哽咽起来,并告诉我孩子十分内向,不善于表达,担心孩子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我首先安抚家长,告诉家长孩子很安全,现在家长的情绪很关键。接着我又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消除担心、排解顾虑,又把准备好的各种零食送到他的房间,告诉他工作人员一直都在,同时和班主任进行沟通,从多方面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八岁女孩晨晨,也是我们所有工作人员,以及包点市级领导牵心挂肚的一个孩子。晨晨的妈妈和姐姐在保定方舱医院,爸爸在外地打工,孩子独自一个人在隔离点。不管是生活还是精神上,我们都给予晨晨格外的关心照顾。通过微信群,带领她一起参加哥哥姐姐的团建活动,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隔离期结束后,又对她后期的生活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后记

在隔离点的日子,是一段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危险和压力并存,温暖和感动同在。

隔离点事无巨细的工作,让我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对隔离人员的牵挂和关心、教体局对隔离学生的关爱和鼓励;见证了医护人员不惧危险忙碌在一线,隔离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让孩子们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而我为能够成为守候孩子们心灵的“大白”感到骄傲和自豪。

感谢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的老公,没有责怪我的先斩后奏,而是理解配合,向老人和女儿隐瞒了我在隔离点的事情。感谢好友们的牵挂和关心,给予我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此刻我已结束驻点工作,按照规定进行隔离。窗外晴空万里,阳光正好,白杨枝繁叶茂。相信,历经磨砺的家乡,会重整旗鼓,以更新的姿态一路向前方。

2022年4月22日于北河康养中心隔离点

来   源:药都文学

编   辑:宋月娇

编   审:侯倩茹

总编审:王红强

新闻热线:0312-3527900

投稿邮箱:xcbydagtg@163.com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