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星辰园附近幼儿园(儿童爱护环境规则牌辰星幼儿园“ 发现儿童力量,助力教师成长”专栏第一期)

“ 发现儿童力量,助力教师成长”专栏第一期

preschool education

 “发现儿童力量,助力教师成长”专栏本学期聚焦教师的师幼互动案例分享,透过案例看到教师在师幼互动的记录、思考、研究、总结等,希望在师幼互动案例的剖析中,传递“一日生活皆课程”,看到教师积极性互动与评价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本期推荐

娃娃家的调整”

   小班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3-4岁的幼儿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还较差,模仿是他们学习的动机,也是她们学习他人学习经验的过程。面对一堆的娃娃家的材料。如何有序地开展活动,怎样合理地投放娃娃家的材料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指南》中指出:小班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而娃娃家活动是幼儿最熟悉的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给孩子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对于小班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存在问题分析

区域牌

  1.区域进区牌设计不合理,进去时不插区域卡。区域进区规则牌子没有挂到进区口显眼的地方,小朋友们在进区前没有仔细看进区规则,一心只想玩玩具,因此一开始进区就全跑到一起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的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展展。”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投放科学材料时要有一定的原则: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在投放科学操作材料时,首先考虑孩子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选择的、合理地投放各种材料。

角色

 2.角色分配欠均衡。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大多数的幼儿在选择游戏角色时更喜欢当爸爸、妈妈,而不是宝宝。究其原因,如果选择当爸爸或者妈妈,就可以在游戏中负责烧菜、整理家务等多种活动,而且可以玩娃娃家里的所有玩具和其他摆件。相反,如果选择当宝宝这个角色,就只能被其他人照顾,坐在一边,活动相对较少。由于幼儿这一心理的存在,使得在游戏角色的分配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冲突,而且很多小朋友在游戏中扮演了爸爸妈妈之后,就只专注于玩玩具,而忽视了与其他游戏者的互动与交流,导致游戏中人物角色之间的交流较少,游戏情节发展单一。

玩具投放

    3.玩具投放的不合理,对玩具没有进行甄别,全部一股脑的放到了盘子里,造成了玩具杂乱,小朋友们玩玩具的时候没有类别,只知道都是玩具,潜意识里认为怎么玩都可以,进区前没有强调玩具要爱护,虽然进区规则上面有爱护玩具的标志,但是没有给幼儿强调,所以幼儿没有意识,要爱护玩具。

调整策略

1.改善进区环境,通过合理调整进区口和进区规则的问题,进区前提醒幼儿仔细观察区域规则。更换区域牌,制作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牌。

2.采取自主式角色选择,给予幼儿多种体验。在选择角色时,把权力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引导他们自己去商量解决的办法。比如:今天我来当爸爸,明天你来当爸爸。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解决角色选择的问题,还能加强与其他幼儿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

3.投放的玩具进行重新甄别,厨房用品分类放到厨房,锅、碗等用具放到指定位置,进区前告诉幼儿玩具应该放到哪里,要学会分类,收纳。

调整一

进区环境的调整

  开学前布置娃娃家时,我用KT板做了进区规则,上面的主要规则都是用图片代替的,比如:进区人数用卡通小人来表示,进区牌做到了进门的墙壁上,六个区域全部放到了一起,进区的牌子是由小夹子代替的,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能不能用,没有起到进区牌的作用。发现此问题后我对娃娃家进行了第一次调整,是针对区域卡和进区牌存在的问题,用每个幼儿的照片做了进区卡,区域牌上面加了一个纸杯,用于进区前放置区域卡,调整后一段时间我们班的孩子进区有了很大的改善,知道进区前要插进区卡,区卡是一个引导,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区卡入区操作学习。进区卡还起到了培养幼儿学会等待与控制,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的作用。现在孩子们已经形成凭卡进区的良好习惯,还有了一个意外收获,有了进区卡后再没有出现不讲道理乱撞区的情况。

 第二次调整是因为我发现区域牌上面只放一个纸杯,虽然起到了作用,但是小朋友们进区的时候几个小朋友的进区卡都放到一个纸杯里小朋友们不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区域里进去了几个小朋友,出现区域超人数的情况,经过反思,对进区牌进行了二次调整,参考了大班老师做的进区牌。每个区域的柜子上放置了6个卡牌,一个卡牌只能放一个小朋友的进区卡,这样避免了小朋友们进区超人数的情况,幼儿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区域里进去了几个小朋友。

调整二

角色扮演材料的调整

     角色、材料、动作和情境是“娃娃家”游戏的基本要素。幼儿自出生起,每天都在家庭中吃、穿、住、玩,他们对家庭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芬兰的儿童教育家苏塔玛曾经指出:“一种理想的游戏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极的占有物”,就是强调了幼儿游戏中操作材料的重要意义。再进一步分析,操作材料还存在着可操作性程度的不同。可操作性强的材料相对来说更富于变化,幼儿可以用更多的动作类型和方式来操作这种材料,故而摆弄的时间也更持久。因此,幼儿可以在“娃娃家"开展什么活动主要依赖外在游戏环境的支持,尤其是游戏材料的支持,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预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营造着不同的游戏情境,暗示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制约着游戏者的角色行为。例如:一部电话机对“娃娃家”游戏来说,就比一台电视机更有意义,毕竟电话机可以让幼儿拿来练习拨号、假装打电话;各种类型的衣服示意幼儿可以给娃娃穿脱衣服或整理衣物;练习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筷子可以让幼儿练习夹东西,纸杯、吸管、小豆子会让幼儿想到请客人喝珍珠奶茶;橡皮泥意味着幼儿可以拿来做糕点、面食,薄亮的蛋糕盘可能让幼儿想起庆祝生日等等。针对角色扮演类材料欠缺问题,我调整时进行了材料的投放,对娃娃家的“客厅”进行了调整,增加了“衣柜、衣架、娃娃、电视机、电话、台灯、领带等材料”,目前还在陆续增加材料的投放。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通过幼儿模仿、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社会性。因此,教师把角色游戏定位为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游戏活动,认为角色游戏主要应强调幼儿之间的交往,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不是角色游戏的重点,由此,我们忽略了角色区操作性游戏材料的设计与投放。确实,角色游戏是一种鼓励幼儿交往的活动,但问题在于,如果缺乏操作性游戏材料,幼儿无事可做,他们之间交往的主题是什么呢?他们又该怎么交往呢?幼儿只有拥有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才可以清楚地用行为界定自己的角色,从而产生合作、交往的需要。因此,在角色区,操作可以说是交往的基础。要解决“娃娃家”幼儿不知道如何去玩儿等问题,增加操作材料与及时更新材料是关键。

调整三

玩具收纳的调整

 之前对娃娃家的玩具没有进行甄别,全部一股脑的放到了盘子里,造成了玩具杂乱,小朋友们玩玩具的时候没有类别,只知道都是玩具,潜意识里认为怎么玩都可以,教师在进区前没有强调玩具要爱护,虽然进区规则上面有爱护玩具的标志,但是没有给幼儿强调,所以幼儿没有意识,要爱护玩具。经过反思,调整的方法是把每一个玩具都进行归类,摆放整齐,分类投放,每一类玩具进行拍照打印,贴到玩具放置显眼的地方,可以让幼儿有一个参考物,经过实践,我们班幼儿在听到整理玩具的音乐的时候,会按照参考归类好的玩具照片对玩具进行整理,此次调整我们幼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减少了幼儿整理玩具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让“娃娃家”看起来更加整洁了,再没有出现过玩具乱扔的情况。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对促进幼儿的生活、学习、交往、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只有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与个体发展需求,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提供恰当的游戏材料、提供自主的角色体验、渗透多元的游戏内容,才能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主、愉快地享受游戏所带来的快乐,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

姓名:高存慧(慧慧老师)

任课班级:辰星幼儿园小班

格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会付出我所能付出的一切,认真照顾与培养每一位幼儿,让幼儿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成为最耀眼的那颗星。

END

          编辑:高存慧

          初核:靳国银

          终审:杨小亚

期号:2022年第四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