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动物的绘本小班(爱护动物儿童版通过绘本教给孩子敬畏自然,保护动物)
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冬天,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一个黑暗笼罩的季节,也是一个阳光普照的季节。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妈妈,你给我买一只鹦鹉吧!”
“可以啊,那你要每天喂它,但是妈妈问你啊,鹦鹉原本应该生活在哪里呢?”
“笼子里啊!”
“那么小鸟们都有翅膀,它们会干什么啊?”
“它会飞啊!”
“那大自然才是它的家啊,你想,如果把你放在一个笼子里,你有腿,但是不能跑的时候,你会难过吗?”
“会啊,妈妈,我们不养鹦鹉了好不好,它会很难过的,我们去公园看看鹦鹉就好了。”
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人类受困于肺炎无法出门的这段时间里,四川的大熊猫在国道上散步,吉林拍到了比丹顶鹤还珍稀的金雕,广东发现了60只全球第二濒危的水禽黑脸琵鹭,四川西藏多地再次拍到雪豹出没,我家的空气质量指数都从日常的200多降到了30,到底谁才是万物之灵,谁才是地球之患。
董卿说: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希望看到野生动物接连惨死于人类的猎枪下,也不想看到大海里漂浮的全是被垃圾毒害的生物,同时也不希望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北极熊和动物们无家可归。我们面对美国的致命流感,澳洲4个月的大火以及入侵的蝙蝠,加拿大的暴风雪,东非的蝗灾,菲律宾的火山喷发,以及我们现在正遭遇着的新冠肺炎,会困惑,也会叹息。
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我们知道从小就要教育娃要保护动物,爱护自然,很多娃也都知道我们要保护动物,而不是伤害动物。
但我们更希望的是,小鸟不是应该在笼子里,而是在大自然中。
可面对娃们的疑问,我们又该怎么去告诉他们正在发生着的一切呢?
不回避,不用伪科学、封建迷信来搪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释原因就好。
绘本,动画或者漫画都是娃们可以去认知这个世界的好媒介。
绘本《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如果南北极的最后一块冰、海洋中的最后一条鱼、小河里最后一滴干净的水、树上最后一个果子……都没有了,会发生什么?故事结尾以一位怀抱着数不清的小鸟,口袋里装满了生命种子的小孩子将故事戛然而止,但这之中的深意,我们却可以细细解读。
绘本《大象夏姆》里面的大象夏姆做过电影里的英雄,当过动物园的红人,死后被制作成标本陈列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夏姆的一生是波折传奇的,更为忧伤的——因为人类的私欲,让它一生都未获自由。倒序的讲述方式使故事更像是一场回忆之旅,而我们也可以陪娃一起,在作者的回忆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让路给小鸭子》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在交通繁忙的城市中,警察和市民为正在穿越马路寻找新家的鸭子夫妇和它们的孩子保驾护航,开辟了一条安全生命线。我们可以和娃一起感受对动物、对生命、对自然的尊重。
《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向我们展示了我们能看到的和隐蔽在城市里的野生动物们,在不同环境的栖息地,有四处觅食的麻雀,有在土壤里四处打洞的鼹鼠,城市花丛中还有各种蝴蝶和瓢虫。书中害包括了很多观察技巧和对日常生活有用的信息,比如,告诉我们哪些蚊子叮人,为什么不能给天鹅喂面包,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央视的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把目光转向繁华的北京城里、隐居着的动物们。在我们不曾注意到的地方,它们像我们一样,身处时代巨变的洪流中,被扑面而来的浪潮裹挟:要么奋力挣扎跟上时代,要么被淘汰。凝视着它们,就像凝视我们自己。资本堆砌起来城市奇观,背后藏着另一片天地,生命与生命在这段平行空间里相遇,交汇又错开。
行动决定命运,趁这个时间,和娃一起阅读这些绘本故事,一起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下一颗保护自然,爱护动物的种子。
“人与动物,从来都不是帮助,而是互助”
你还了解到哪些绘本是和保护自然,爱护动物有关的吗?你们家的宝贝更喜欢哪一本,你又希望那一本会出现在我们将来的课程中呢?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