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妈妈死了不想活了的说说(帮助老人爱护儿童图画“妈妈,我不想老人死” ——和孩子讨论死亡、生命和爱)

最近妞妞持续有一两周为“老人会死”感到担忧,哭了好几次。

今天早上醒来,不知道想起来什么,默默地哭,问她怎么了,她说:我不想你们死。

大多数晚上都是我陪她入睡,睡前我们会聊聊天。有一天她突然说:妈妈,我不想老人死

我刚说:人都会死的呀……妞妞小脸一皱,就哭起来了。

我搂着她说:我们现在还不会死,我们还会一起生活很久很久。

妞:妈妈,人为什么会死?

我:所有的生命都有周期……

妞:什么是周期?

我:就是有结束的时候。所有生物,小鸟啊,小虫子啊,小猫小兔子,都会经历宝宝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最后是死亡。

妞:可是我不想老人死。妞妞又哭起来。

我:我们活着的日子好好对待每个家人,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好一点,记住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那就算他们死了,我们也可以回忆起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就好像他们还活着一样。

妞妞更哭了:可是我记不住,啊呜……

我本能地不想为她“粉饰”死亡,让她觉得死亡只是一场旅行,或者去到一个更好的地方,比如天堂。

死亡就是死亡。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们会难过是正常的。

可是看着她难过,我也很难过。

我试着安慰她,断断续续地讲:我们活着的时候相亲相爱就好啦。人死了就到另外一个世界了,他们虽然和我们不在一起,但是我们还是会想念他们,记得他们。

妞:什么是另一个世界?

我:……我也不知道。

我被她问住了,一时间不确定告诉她“死亡就是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是不是合适。

妞说:那我们问爸爸吧。他知道的比你多一点,因为他比你高。大的人就知道得多一点。

我说:好的,我们明天问问爸爸。如果爸爸也不知道,我们就一起去书里找答案。

妞想想又说:另一个世界是不是就像blue的地方一样?

我:也许是吧。

妞:Blue的老人也会死吗?

我:应该会吧。

我问妞妞是什么让她想到“老人会死”,她说听外婆说的。“书里也说老人会死,汤姆的外公就去世了。”

“外婆还说,人死了,我们就用泥土把ta盖住。”

“when they died i couldnt see them anymore.”(当他们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伤心大哭?

我能做的,只有紧紧抱住她:我们现在还不会死,我们不用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难过,珍惜现在,好好相爱。我们永远爱你。

妞妞想起以前在国内看到的猪圈里的小猪,她以前没有意识到什么是死亡,现在突然懂了,于是很伤心,她说,我很喜欢它们,我不想小猪死

说起想回中国,又哭一鼻子。

我抱紧她说:等这个病毒消失了,或者我们有办法对付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回国了。我们现在每天都在一起,也很开心呀。

感觉孩子有些焦虑了。

因为疫情封城,再次封城,这大半年来,我们没有去过一次餐馆,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去动物园、博物馆、美术馆,公园游乐园上了封条,学校也不能去,也无法和好朋友串门……

这样的日子太长了,我作为一个特别宅的大人,也有些受不了?,何况孩子。对他们来说,生活的改变也是翻天覆地。她也一定能感受到了外公外婆对死亡的紧张,和我们难掩的焦虑。

是时候好好聊一聊死亡这个避不开的话题了。讨论死亡的同时,也应该给孩子谈论自己情绪的机会,同时也能传达一些希望。

为什么孩子会有关于死亡的想法

哪怕家里或者周围没有人去世,孩子也可能会谈论起死亡。

去年妞妞的一个朋友(4岁)在玩耍的时候,突然扬起小脸问我:人死了会有灵魂吗?

她的语气平静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只是简简单单出于好奇。

我说:我也不知道。

我的一个朋友也是4岁的儿子对爸爸说:爸爸,你什么时候死?等你死了,我就可以有你的球鞋了。

他的语气不仅仅是平静,甚至还带有一丝期待?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真是不容易,尤其是去谈论我们自己的死亡时。

当孩子第一次对我们谈到人的死亡,我们可能会奇怪,孩子为什么会有关于“死亡”的想法?

实际上孩子一直有听到、看到“死亡”:大灰狼被杀死了,坏人被烧死了,一棵树死了,一朵花枯萎,一只蚂蚁?被他们的小手摁死了,蟑螂被拍死了,一只毛毛虫被踩死了,公路上一只小鸟被车撞死了……

哪怕我们绝口不提死亡,孩子也会逐渐觉察到死亡。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看到我们对死亡的反应,他们就更好奇了。

多大的孩子能是理解死亡?

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孩子们总都会经历祖父母、亲人、朋友的离去,至少他们会在电视媒体中看到著名运动员或名人离世的新闻。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们往往会很好奇,他们希望从父母那里了解到什么是‘死亡’。

孩子们能够理解到死亡的意义的年龄会有比较大差异,和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和经历都有关系。不过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理解到一些死亡的概念。比如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可以是很直接的,当你死了,你的身体就不能动了。

“我们都会死”,这对小小孩来说是更难于接受的(对于36岁的人来说也是?)。不过研究表明,多数5-7岁的孩子能够明白什么是死亡,而7-10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得更清楚了。年龄更小的孩子也多少能够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经历亲人朋友的离世之后。

怎么对孩子解释死亡

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美化死亡,把死亡说得更温柔一些,听上去不可怕一些。总觉得孩子还小,可能理解不了,想要保护他们的天真更久,也没有父母希望孩子难过。

但如果想让孩子接受现实,不对死亡抱有错误的期待,大人就必须告诉孩子“死亡”是一种永久、不可逆转的状态。孩子们需要的是这种简单直接的答案以及分享内心感受的机会

父母应向孩子解释清楚四个重要的关于死亡的概念。

01

死亡是不可逆转的。

孩子们需要明白,一个人死去之后就不会再活过来了。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永久性特点时,应使用简单明了的话语。

出于不想伤害孩子的目的,人们往往会告诉他们:“TA离开我们了/变成天上的星星了。”但这些话无疑是在告诉孩子:死去的人还会回来的。如果孩子相信了这些话,他会认真地等着死去的亲人回到身边的那一天。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孩子最终等来的只能是深深的失望。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这样他们才能够接受事实并慢慢从悲痛中走出来。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用“对于死去的人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会消失”这种形容方式帮他们理解:死去的人不会再回来了。

02

死亡后,所有的生命功能完全结束

孩子们需要明白死亡后一切生命功能都会完全结束,这意味着身体不再运动、不再会产生任何感觉或想法。否则,孩子可能会担心去世的人仍然会感到痛苦或悲伤。

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来向孩子解释这种状态:“一个人死亡时,TA的身体会停止工作,并且再也不会开始工作,不会再感到疼痛、饥饿或害怕。”

03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孩子们需要知道,所有的生物最终都会死亡。

在与孩子们谈论死亡时,父母很容易安慰他们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或“爸爸妈妈是不会死的”。但这样形容很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困惑。如果他们相信了有些人是“不会死的”,那么死去的人之所以会死去,难道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吗?

当妞妞问到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生命)周期”,我便立即想到,下一次,当我带她走进大自然,遇到“死亡”的现象,比如死去的小鸟或者死去的蜘蛛,可以和她讨论死亡的基本概念,帮她理解死亡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

我其实有一些庆幸,死亡的教育由她提出来了,并且这种教育可以发生在孩子经历亲人离世之前。

04

 人为什么会死

人为什么会死?

当妞妞在睡前聊天,问起我这个问题时,我是不确定该如何回答她的。还好我们不需要总是知道答案,教育可以持续很长久,我们总是有机会在孩子提出问题之后做做功课。

尽管避免告诉孩子太多关于死亡的细节,但我们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一个人为什么会死去,从而帮助他们减少一些害怕或内疚

孩子们需要知晓亲人或朋友死亡的原因。罪恶感是人面对死亡时极易产生的感受,孩子们可能会想“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我爱的人才会死去。如果我不再这样做了,就不会有人再死去了”。

孩子可能不会主动告诉我们TA感觉很内疚,我们需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谈论死亡,帮助他们消除内疚感。我们可以假设孩子会感到很内疚,然后告诉TA并确保TA明白我们无论怎样做,都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

方法是向孩子解释清楚,不使用委婉用语。

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但我们必须要明白——委婉的说法令人感到安慰的唯一原因是它们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困惑。

注意观察孩子是否理解了你的意思。提问他们对刚刚谈论的话题有什么看法,看看孩子是否听明白了你说的话。

询问孩子的感受。

给孩子机会谈论自己的感受,让他们通过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画画或写字。

接纳孩子的感受。

感到悲伤时,人们会产生一种“想要振作起来”的冲动,因为悲伤让我们感到不适,因此我们总是希望停止表现出自己很痛苦的样子。但如果孩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就没法帮助TA走出那些令人难过的事。

帮助孩子走出悲伤

首先,孩子们需要了解并肯定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分享亲人去世的故事与孩子交流当时的感受以及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缓解悲伤情绪。“听到...去世的消息,我感到好伤心、好难过。我告诉妈妈我很痛苦,和她讲了这件事,然后感觉好多了。”

我们可以与孩子分享一些应对悲伤的方法,比如向亲密的人倾诉或一起回忆同去世的亲人朋友经历的快乐时光。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离世的悲痛时刻,并和他们分享走出悲伤的方式。

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悲伤是不同的。

年幼的孩子无法长时间忍受强烈的悲伤情绪,他们开始可能会大哭大喊,但通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青少年的常见表现是悲愤或愤怒的情绪,也需要父母的安慰。

孩子不应该反过来需要安慰悲伤的父母。父母应向其他成年人而不是孩子寻求情感支持。

时间会冲淡一切悲伤。

亲人、朋友离去时,我们首先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人,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本应和这个人共同经历的未来。孩子可能无法立即理解这一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

无论我们怎样向一个5岁或10岁的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都不会改变“死亡”带来的事实。

记住我们失去的亲人,让他们停留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就是他们去到的“另外一个世界”。

“生命虽然有限,但记住,妈妈永远爱你”。我在心里对妞妞补充道,“哪怕我死去了,我也知道你会永远让我住在你的心里。”

关于死亡的绘本

如果关于死亡,你讲不出口,那么这些绘本或许会帮助你。

《汤姆的外公去世了》

汤姆一开始并不理解什么是去世,他只见到伤心不语的妈妈、提前下班的爸爸、憔悴的外婆,甚至所有亲戚都聚集到了一起。

没有了外公,对于汤姆来说意味着再也没有好吃的蛋糕,也没人扫院子里的落叶了。

下葬那天,汤姆在外公的墓前种了一株玫瑰。冬去秋来,玫瑰不仅也长出了嫩芽,甚至还有两个花苞?

死亡对孩子来说,似懂非懂,太难接受,会油然而生地悲伤,也会稚气地释怀。

对于逝去的人,我们有比哭泣更好的方法去怀念——生命有终点,但爱延绵不绝。

《活了100万次的猫》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

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这是一部有关生命意义的寓言故事,在日本被赞誉为“被大人和孩子爱戴,超越了世代的图画书,是读了100万次也不会厌倦的永远的名作”。

《我永远爱你》

故事围绕一个男孩和一只狗,他们一起享受恬静的时光,但是狗的生命相对短暂,男孩看着他的狗“阿雅”一天天老去,却无法帮上什么忙。

他能做的只是忠实地陪伴在阿雅身旁。男孩每晚入睡前,总记得跟阿雅說一句,我永远爱你。

这句“我永远爱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尽头时,这一句话却是男孩在伤心之余,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带着男孩的爱静静地去世了,男孩也因为及时地付出了爱,才有办法接受阿雅的老与死,才能静静地、勇敢地疗伤。

死亡终究会来,但是在我们活着时,彼此相爱,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每天,或许是我们能得到最大慰藉的办法。

这本绘本出版于1985年,即使是在当时已相当多元开放的美国,仍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威尔罕坚持这是一个必要的主题,他认为只要好好呈现这个主题,孩子们不但不会恐惧死亡,还能因为他们已经了解了老、病、死而尽早走出悲伤,用更成熟的态度来面对世界。

《獾的礼物》

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

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

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爷爷变成了幽灵》

这是一本关于亲情、缅怀和思念的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名叫艾斯本。艾斯本最喜欢的人就是爷爷霍尔格了。可是,他再也没有爷爷了。

爷爷死了,他突然倒在了大街了,因为心脏病的发作。

艾斯本伤心极了,趴在桌上,哭个不停。那天晚上,妈妈坐在艾斯本的床头,轻声说:“爷爷去天堂了。”

“天堂?”艾斯本努力想着天堂的样子。

“是的,爷爷变成了天使。”

“天使?”可是,艾斯本怎么也想象不出爷爷变成天使的样子。

而爸爸说,爷爷“变成了泥土,最后消失”。

孩子感到很迷茫。

幸运的是,爷爷没有“去了天堂”也没有“变成了泥土”,艾斯本的爷爷变成了幽灵。

爷爷舍不得离开艾斯本,接连几个晚上都回来找艾斯本。爷爷说他忘记了一件事情,于是每天晚上祖孙两人都一起重温过去的快乐时光,寻找爷爷忘记的事情。

直到最后爷爷终于明白他所忘记的是和小艾斯本说再见。爷爷不再笑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他俩都哭了。于是,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 

“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 

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没有遗憾地走了。 

即使爷爷与你有美好的回忆,但也要和你说再见。 

只要我们彼此仍有爱和思念,亲人并不会真的离去。

《喂,小蚂蚁》

要是你正打算踩死的蚂蚁忽然抬起头,对你说话了,你会怎么办?这本有趣又发人深省的图画书向你提出的问题。

这是一本在美国地区一度引发热议并掀起生命教育热潮的小书。 作者是曾获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奖(Boston Globe Horn Book Award)、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等著名奖项的菲利普·胡斯。

这本书是菲利普·胡斯受小女儿的启发,与大女儿一起合力创作的:小男孩要踩扁一只小蚂蚁,小蚂蚁求饶,小男孩由此和小蚂蚁展开了一场对话……小蚂蚁告诉小男孩,自己其实和小男孩一样,有伙伴,有家,有家人,有小小蚂蚁需要照顾,它希望小男孩放过它,不要踩扁它。图书的最后一页画着一只大大的鞋子静止悬在上空,小蚂蚁在鞋底瑟瑟发抖。故事没有结局。

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小男孩的决定,而是对小读者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小男孩应该踩扁小蚂蚁吗?

在美国,学校老师要求学生看完此书后做相关调查并课上讨论,讨论的问题有:

我们可以简单把蚂蚁当做害虫看而杀死它们吗?

蚂蚁的存在有什么价值吗?

蚂蚁也有情感吗?

对孩子的死亡教育,与其说是关于死亡,不如说是关于生命和爱的教育。

生命可贵,每个生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亲爱的孩子,你是如何看待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又将会如何度过你的一生呢?

- END -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