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德国对孩子的培养理念是什么(尊重爱护儿童的名人有谁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导读

10 December 2018

在德国人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获得的果。“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从德国出差回来,带回来一个八音盒。这个小玩意儿放在我手上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比我的小手指甲盖儿还小的齿轮,紧紧地咬合在一起,每个边缘都无比光滑整齐,就像一个微缩的精密仪器。

扭动发条,流水般的音乐淙淙地流了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天籁一般。从那一刻开始,德国,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的名字,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十多年后,我考入了北大德语系,再后来,我真的踏上了这片孕育了无数奇迹的土地——璀璨群星般的哲学家与科学家,质量一流的产品和设计,引领整个欧洲的强大经济实力……

但在德留学三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德国而起,而事后德国人依然在全球受到普遍尊重,为什么全球各国似乎对德国人过于“宽容”?而留学的后期,我和一个德国家庭生活在一起,而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我也终于找到让我醍醐灌顶的答案。

当时我还没有结婚,对怎么带孩子也没有概念。刚开始,在我眼里德国人带孩子特别随意,孩子爱爬哪爬哪,爱吃土吃土,完全不管。但这些都是表面的,后来我对德国的家庭教育改变了看法。

这种教育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国的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01-

阅读塑造了强大的民族

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去过德国的,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头。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

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我的房东先生说,他从几个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给他们读书。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用他的话说: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02-

健全的人格是锻造逻辑

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承诺:A Promise Is a Promise

德国有句谚语——Ein Mann, ein Wort(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被德国人看的很重,人不能轻易许诺,许诺后就要遵守约定,答应过的事,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

在德国生活,恐怕遇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Termin(预约)了,看医生要Termin,约老师见面要Termin,去管理部门办事也要Termin,而Termin定下的日期,双方都会严格遵守,即使有更改,也会提前告知。

这种重视承诺的品质,就是德国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对父母、对同伴,对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这成就了全球对德国品牌的信任。

A Promise Is a Promise(《这是一个承诺》)

合作:One for all-All for one

这套绘本中的一本,书名就叫作《One for all-All for one》。讲的是一只腿脚不太好的小老鼠,想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在路上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但也收获了不少的朋友,每个朋友都不完美却都各有所长,他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很多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

这是一本很典型的德国教育绘本,它讲的是一个简单却没法人人做到的道理——“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教给孩子认识合作的力量。

在德国留学期间我发现,德国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真的非常强大,这也是许多中国学生来德之后,感到不大习惯的原因之一——中国留学生更习惯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德国学生则不是这样,他们非常习惯并善于团队合作。

研读一本小说的时候,老师会布置读书报告,而这个报告,常常是要求几个学生一起完成的。比如一个人负责查找作家生平,另一个人则负责梳理小说的脉络,这样几个人一起,互相帮助磨合,做出一份体例完整的报告。

我想,这种团队精神,应该也是德国足球与德国制造“战无不胜”的原因吧,绿茵场上的德国队,分工明晰的德国工厂,每个人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岗位,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One for all-All for one(《了不起的新朋友》)

公德心:A ball for all

德国对公德心的教育是从孩子抓起的,为的就是培养“与社会和谐相处”“有公德”“能帮助他人”的人。在德国,除了家庭教育层面,还有社会教育层面的作用,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一份责任,这个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而是社会所有的孩子。

在德国,你绝对看不到车辆横冲直撞、杂物占领走廊的情况,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社会公德,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努力不去打扰别人。

每个人的家门口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到了下雪的时候,邻里之间轮班扫雪,为大家开辟道路,仿佛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车辆上路后,见到行人总是提前减速,偶尔还会停下来,伸手示意让行人先走……每个人自觉规划好自己的疆界,相互之间都有100%的安全感。

A ball for all(爱捣乱的瑞可)

同情心

德国有很多绘本,里面出现的小动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并不是完整健康的,他们中的很多,或多或少地有点问题或是残疾,这种人物设定在国产绘本中是没有的。而事实上在德国,老人摔倒一定会有人来帮忙,遇到残疾人时,会有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会有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一个凌晨,下着雨,我一个人从柏林到海德堡,和当地的同学失去了联系,就是在路上的一位年近60岁的老先生,给我伞,帮我找酒店,还默默地帮我付了房钱。如果问我德国绘本最特别之处、或是最让我赞赏之处是什么,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这里面泛出的无差别的同情心。

Sharing is fun!(《树上的苹果不见了!》)

此外,比如规则、比如担当、比如给予、比如严谨、比如礼仪、比如坚持、比如见解独立、比如自我认知,都是这套书中每一本书的要点,也是德国家庭教育的各个要点。

-03-

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教育

网上经常看到“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其实,德国不是没有学前教育,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学”的内容与我们不同。德国当然也有幼儿园,幼儿园通常每天只上半天课,当然了,这也是在德国“教育假”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

幼儿园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会对他们进行如何做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

德国人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情感关系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础。

在德国人的心中,家庭的地位很高。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们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骑着车去野外……而德国父母的陪伴并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规则,教孩子整理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陪伴的一部分。所以6岁的孩子就已经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了。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段话同样适用。

精良的工业制造、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首屈一指的现代医疗,爱因斯坦、伦琴、马克思、黑格尔、尼采、歌德……德国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多达102人。

为什么德国人故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值得深思!

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德国小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然而,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残酷教育

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从不强迫孩子

老师雅娜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

大人向孩子认错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

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法律严禁父母唠叨

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纳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

德国人抱孩子方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

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至美宝宝提醒您

教育孩子要采取科学的方式

赴美生子,试管代孕,生殖辅助

咨询电话186 1817 4989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