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养儿防老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什么(爱护儿童是中华民族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吗?)

谢邀

先强调一个观念,养儿防老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不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容我娓娓道来: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养儿防老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漫长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悠久的历史文明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为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自给自足。

加之古代科技不发达,生产力弱小,人力就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来源,而男人相对女人来说更多的肌肉力量以及不同的社会分工。男人相对于来说,在农耕文明里相对来说更为侧重。而这种侧重,体现在古代社会里就是男尊女卑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什么我们常常说养儿防老呢?是因为在我们的历史经验里,人们通过养育儿子来解决老年阶段的经济和生活所存在问题,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传统的方式以及观念。是因为老人赡养的问题在社会上都得不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家庭自身来解决,而且在古代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经济落后。所以养儿防老这个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在儿子身上。在中国这种观念是几千年经济落后,以及农耕文明的客观地反映所决定的。

我们为什么在欧洲很少见到这种情况?是因为欧洲的文明主要来自手工业以及商业,所以在他们的传统里生儿生女都一样,因为最终实现经济的积累,是通过手工业以及商业交换来获得的,所以对于男女在生产力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儿子和女儿都一样,甚至他们的养老问题都是自己或者社会的分工来解决的。在欧洲,你会看到大量富有的老年人,而贫穷的往往是青年人。在中国,这种情况往往相反。

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我们大量的生产力都落在了土地上,而男人是解决生产力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才有了养儿防老一说。

即使在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在某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养儿防老这种观念更深,而且非常严重,很多的家庭都觉得儿子才是一家中心,所以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一定要生个儿子才行。

可是再回首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生活,压力如此之大,很多儿女都自顾不暇,更别说照顾父母了。我们很多人有限的时间里都给了工作,给了打拼自己的事业,我们自身都难保,哪里有时间精力顾得上父母?

所以说养儿防老越来越成为一个伪命题,甚至可以这样说,别说养儿防老就是养儿女防老,都越来越成为一个伪命题。

所有我们这些在社会打拼的儿女,唯一的期盼就是:万事不求,只求父母身体好。

在科技以及生产力如此发达的现代,养子女防老越来越成为一种假象的存在。我们应该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养育子女,并不只是为我养老而已,我们也不能把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全部压在自己孩子身上。。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思维,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学着为了老年的生活努力工作攒钱,积累一定的兴趣爱好。在晚年时不会因为自身经济的窘迫而陷入危机,也不会儿女的远去而感到孤单。

还是一句老话俗语:靠别人永远不如靠自己。

我是公子,希望你开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