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小猪佩奇跳泥坑儿歌(爱护河湖儿童教育孩子模仿佩奇雨后跳泥坑,看见水洼就去踩,溅的浑身是水,怎样说服教育孩子?)

如果孩子某些合理的释放天性的行为,不在我们可接受行为的范围内,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需求和我们的需求就是有冲突,该怎么办?

难道我们自身的需求,就不如孩子的需求重要吗?

——我更想从这个角度来谈谈我自己的思考。

理论和实际

《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片挺有意思的,我家2岁娃啾啾就很喜欢看,每天我陪他看上几集,大部分剧集我也都看过了。

我同样也喜欢猪爸爸猪妈妈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对于成长在严厉家教家庭的我来说,这类尊重、理解、包容的教育方式,堪称无条件养育的典范,甚得我心。

我想很多80后的情况可能与我类似,父母辈当年对我们的教育,虽不是冷漠拒绝式的专制型,但也绝没有做到总是尊重和包容,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是被尊重被关爱的,有时我们又觉得自己不被关注不被理解,甚至受了伤。

当“小猪佩奇”式教育出现时,它强调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孩子爱探索就应该让孩子探索,孩子爱跳泥坑就给孩子跳泥坑,孩子爱在墙上乱涂乱画也随他们去吧……

脏了坏了,都没什么大不了——似乎只要家长反对,就有不尊重孩子,不保护孩子天性的嫌疑。

诚然,跳泥坑(水坑)很有趣,也很值得孩子玩耍。

我确切地记得我小时候也非常喜爱玩水坑,我不是跳,我就喜欢踩水、趟水玩。现在啾啾也很喜爱,走在路上,看到水坑,多远都要跑过去踩上一脚,看水花溅起,笑得一脸得意。

水坑里的水是无形的,摆弄时流速和方向又是变化多端的,泥原是固体,在水坑里却变了形态,不管是手感还是脚感,都很适合幼儿边玩边研究,来一探究竟。

理论上,所有的早教理念,也都告诉我们,应该多让幼儿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里探索,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大脑和感官的发育。

我们直接告诉题主“就让孩子去跳泥坑吧,没什么大不了的,那是孩子的天性”,或者告诉题主“孩子跳泥坑有这样那样的好处”,直接且容易,可解决的只是表面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

我们只能必须接受幼儿跳泥坑的行为吗?

或者我们跳出“跳泥坑”这个行为本身,想想其它的行为,那些被誉为有利于促进孩子发育的行为,“为了孩子好”,我们都必须无条件接受吗?就不能拒绝吗?

教育可能有一些普适的大原则,但教育又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而每个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接受度,也都不同。

例如在超市里,特别是拥挤的时候,啾啾不坐在购物车里的行为,我就不能接受,但超市里也多得是放任幼儿到处跑动的家长。

那么对于跳泥坑这事,你我能接受甚至能鼓励孩子去做,不代表所有的家长都应该那么做,也不代表我们就有权利判定那些家长的教育是错的。

有些人天生爱干净,不喜欢到处弄得脏兮兮;有些人时间宝贵,不愿花费在搓孩子衣服的泥这事上(可能洗衣机洗不干净,只好手洗);有些人担忧泥水冰凉且细菌滋生,会导致孩子生病……

能欣然接受幼儿跳泥坑的行为,甚至陪伴孩子一起玩,当然最好,可万一父母内心里就是不愿意呢?

为了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天性,就应该压抑家长自己的需求,否认和打压自己的想法吗?

动画和实际

《小猪佩奇》里孩子们所处的整个教育大环境,都非常好。

在第1季的《猪妈妈在工作》那集里,猪妈妈在电脑前进行重要的工作时,佩奇和乔治要求坐在妈妈的腿上看妈妈工作,猪妈妈马上应允;佩奇乱拍键盘,把电脑弄“坏”(所幸只是死机)后,猪妈妈也没有责问佩奇,只把电脑交由猪爸爸“修理”,自己则平静地煮汤去了。

在第4季的《纸飞机》那集里,佩奇和乔治把猪爸爸非常重要的工作文件当成废纸来折飞机,还在玩乐中把文件扔丢了。尽管猪爸爸感到为难,但他也完全没有怪罪孩子们的意思,只赶紧打电话回办公室解释。

我自问自己和陈先生,我们都无法做到如此淡定。虽然我们可能也不会严厉责问孩子,但遇到这些事,生气是一定的。我想现实生活里,如猪爸爸猪妈妈情绪那般稳定的家长,一定是不多的。

除了猪爸爸猪妈妈之外,猪爷爷猪奶奶一样善解人意。

第2季《星星》那集里,准备睡觉的佩奇和猪爸爸聊到星星,提出想看星星的想法,猪爸爸猪妈妈就愉快地带他们躺在花园的草坪上看星星,甚至一家一起驱车去了猪爷爷猪奶奶家,想借猪爷爷的天文望远镜来看星星。而已经入睡的猪爷爷猪奶奶,非但没有任何不悦,反而带他们一起上阁楼看起星星来。

我相信国内能如此开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应该也没多少个吧。

反正在我家,我爸妈是肯定不愿意的。我家啾啾会用彩色笔到处乱画,包括墙壁、书桌等,起初连被子和床单也不放过,我妈来我家,看到这些,每每都严厉批评我,认为我不会管教孩子;雨天我和陈先生带啾啾接雨水玩、踩水坑玩,也绝对不能让我爸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又会被冠以“不重视孩子健康” 之罪说教上一通了。

事实是这样的,哪怕身为父母的我们,无论是内心还是行为,都一致接受幼儿的跳泥坑行为,也可能有祖辈不乐意我们那么干。

现实里的大环境和动画片里的并不相同,多数家庭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除了父母自身的意愿外,还会受到祖辈的干预和影响。

我们可以轻巧地借“小猪佩奇”式教育劝题主包容孩子跳泥坑的行为,但如果还有些有同样困惑的家长,处于家庭其他成员并不完全接纳幼儿合理行为的家庭里呢?

他们又该如何处理?是保护孩子的天性,不顾祖辈的观点,还是勉为其难服从祖辈要求,压抑孩子的天性?

我也曾看过知乎上相关问题的一些回答,有些妈妈和奶奶怄气,认为“谁的孩子谁来教育”,甚至阻隔祖孙间的交往,这种做法也许可以更有效地尊重孩子、保护天性,可在“尊重长辈/他人”方面言传身教给孩子的又是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包容”呢?

行为接受的尺度

站在幼儿的角度看,他们想要跳泥坑的需求,挺合理的,对吧?

站在父母或祖辈的角度看,他们不乐意孩子弄脏或生病的需求,也挺合理的,对吧?

父母当然不应该专制地拒绝幼儿合理的需求。

但幼儿的需求也不需要被抬高到父母的需求之上。

当两者的合理需求起冲突时,我更倾向于去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尺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条件”行为接受

即设置一定的规则后,孩子和父母共同遵守。

就如很多答主提到的不同规则——

“像猪妈妈教育的一样,必须穿上雨靴

才能跳泥坑”;

“跳泥坑时不能溅到路人”;

“夏天才能跳泥坑”;

“让孩子自己试着洗跳泥坑后的脏衣服”;

“可以跳水坑,别跳泥坑”等等。

这些规则于幼儿来说,不难办到,于父母来说,也免除了后顾之忧,如此一来,彼此就都能接受这个行为了。

“替代”行为接受

即父母如果实在不能接受孩子的合理需求,那么可以和孩子商议以其它替代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这项需求。

还记得吗,小猪佩奇他们也并不总是跳泥坑的?在第2季《起风的秋日》里,佩奇一家人,在落叶堆上跳来跳去。

尽管“跳落叶”和“跳泥坑”的触感不同,但孩子所收获的快乐,是相同的。

若除了快乐,还想满足孩子探究的需求,那就带孩子在浴室里踩水玩——效果可能会差一些,但能让双方都觉得舒适,那也已足够好了。

如此一来,我们也就不必担忧幼儿因为跳泥坑而弄脏或生病了。

不管是以上设置规则的尺度,还是替代方案的内容,这些都得由每个家庭自己做决定。还是那句话,每对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接受度都是不同的。

最后,我想说,“小猪佩奇”式的教育虽好,却并非适合所有家庭。

好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借鉴才更适合我们的“国情”“家法”,而不是让我们直接生搬硬套。

谢邀

@知乎亲子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