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正确爱孩子的6种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对吗(你是怎么爱护儿童的正确爱孩子的6种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

作者丨卢勤

什么是爱,什么是害?这是每一位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认真想一想的问题,只有真心爱孩子,孩子才会喜欢你!

而对于这个问题,著名的“知心姐姐”已经给出了答案和秘籍。

2014年“知心姐姐”团队历时3个月,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8347名中小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孩子心中最期待的教育是有情感的教育,孩子们渴望有情感的父母和有情感的老师。

01

看着孩子时,眼睛里要有爱

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孤独寡言,你是不是该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一个男孩在外面玩弄脏了新衣服,妈妈用愤怒的目光看着孩子大吼:“瞧瞧你把衣服弄成什么样儿!”抡起扫帚就要打。男孩不屑地说:“等我把新衣服脱下来,您再打吧。我知道,妈妈喜欢的是衣服不是我!”孩子的话多么尖锐!

有一次,我乘火车去九江。我睡在中铺,邻床下铺有个大眼睛的女孩在专心看书。我对她产生了兴趣,用欣赏的目光久久地看着她。女孩敏感地发觉了我的目光,看得更加认真了。我从中铺下来,坐在她身边跟她聊天。说话时,我一直用疼爱的目光注视着她,小女孩竟然把心里话全掏给了我这个不相识的阿姨。从女孩的话中得知,她是个一年级小学生,本来是个小班长,因为收作业太慢,被老师“罢官”了。因此,她觉得很委屈。

爱的目光,竟然使这个7岁女孩一下子把我看成了她可信赖的朋友!难怪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原来,这窗户里能发出许许多多的信息,其中很重要的信息是:我相信你!

02

不管你多忙多累,面对孩子时记得面带微笑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表情非常重要。

孩子们都喜欢爱笑的人。笑,是爱的语言。你冲他微笑,这表达了你内心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很高兴见到你!”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我儿子就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豁达的性格与我妈妈的微笑有关。记得我儿子刚出生不久,我妈把他抱起来,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嘴里还不停地跟小外孙说这说那。儿子乖极了,乐得手舞足蹈,也在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每每见到这种场面,我都非常感动,真想把这一老一少用微笑组成的画面永久地珍藏起来。妈妈总是对我说,孩子是懂感情的,你对他好不好,他心里会明白。

的确,儿子长大了,跟姥姥的感情特别好。姥姥病重卧床不起很痛苦,但只要我儿子去,她立刻会露出笑脸:“悦悦来了!”老人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老人的微笑,传达给孩子的是炽热的爱。

孩子需要爱的微笑,做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烦,也不要忘记把爱的微笑送给孩子。

在“知心姐姐”的调查中表明,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是爱微笑,有幽默感的老师。

有的年轻妈妈问我:“卢老师,我儿子今年要上幼儿园了,您看什么幼儿园好呀?”

我对她说:“上老师会笑的幼儿园吧,亲其师,善其道,孩子喜欢老师,才爱上幼儿园呀!”

03

发现孩子进步及时鼓励,适当降低满意度

鼓励孩子是有学问的。同样是夸孩子,但效果就大不相同。

一项调查表明:孩子听到“你很聪明”时会想,你认为我很聪明,很有天分——这是你喜欢我、看重我的原因。我最好别做那些不能证明这个结论的事情。因此,他开始进入僵固型思维,他很可能会在未来谋取更安全的机会,从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因此,我们要尽早让孩子们相信:只要我努力,我就能够做得更好!

培养成长性思维的孩子,父母就要发现孩子每一点进步,及时鼓励,满意度低一点,为孩子得到的而欣慰,不为失去的而懊恼。

有个小男孩曾经委屈地对我说:“我从来没当过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捞个队长当,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回家跟我妈说:‘妈!我当上小队长了。’我妈不但没夸我,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是中队里面最小的官儿了!我小时候当的是大队长!’可我妈不知道,我哪赶得上她呀。我能当上小队长有多不容易呀!我跟老师说了很多好话,做了很多保证,老师才让我当这个小队长,还是个副的,老师说,随时准备撤下去!本来我想给我妈一个惊喜,没想到,我妈还是瞧不上我!”

我对一个“三道杠”说:“你当上大队委了,你妈这回满意了吧?”谁知“三道杠”委屈地说:“我妈最关心的是,大队主席谁当?”

你们看,这些妈妈真是太难为孩子了。爸爸妈妈的标杆永远超越孩子的水平,这就是今天孩子的悲哀呀!他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有成就感。如果按照这种观点设想,学校里成功的学生只有两名:一个是大队主席,一个是学习尖子。

生活中,学会赏识别人,用爱的语言鼓励人,你也会得到很多意外的喜悦,你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

04

给孩子留一点“渴望”的余地,不要过分满足孩子需求

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溺爱孩子的父母却没有发现,过分充足的东西竟然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孩子还不想骑童车的时候,你就为他买来了,他便没有了学车的兴趣;他不想读的书,你非要买回家不可,他连看也不看,可他自己借来的书,却读起来如饥似渴……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我大哥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他回忆说:“上中学的时候,我特爱摆弄木工活儿。可是家里的刨子很难使。一次,我想用一条硬木椅子腿刻一把小提琴把手,希望买一把刨子。虽然只需要5块钱,但当时家里生活困难,不好意思向妈妈要。妈妈知道后说,你能做成我就给你买。我用旧刨子满手磨出了水泡,最终做成了。妈妈给我买了新刨子,当时真是如获至宝啊。我用了好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现在,我对两个女儿也是这样。她俩在美国读书,从上中学开始,我就让她们利用节假日自己打工挣钱了。我常对她们说:‘想要漂亮衣服吗?想住宽敞房子吗?自己去挣!’她们学习都很努力,知道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奋斗。现在,她们生活工作都很好。”

人总是在得不到的时候最想得到,轻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不珍惜。要做智慧父母,就给孩子留一点“渴望”的余地吧!

05

父母必须大胆管教孩子

做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儿女,约束他们的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

有效的管教不是打骂,而是让孩子刻骨铭心地记一辈子,让他们受益终身。

球王贝利的成功,得益于父亲教子有方。贝利小时候很淘气,有一天,贝利和几个伙伴在一片树荫下玩耍。有一个伙伴送给贝利一支烟,那是当地的土烟,没什么烟味。贝利看看四周,发现没有人,就鼓足勇气把烟点着了,继续跟伙伴们侃大山。

正聊到兴头上,贝利一抬头,发现爸爸刚好路过。显然,爸爸看到儿子在抽烟,他招了招手,示意贝利回家。贝利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把半截烟掐灭,心想:这下完蛋了。

回到家,贝利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等待狂风暴雨的降临。然而,令贝利大感意外的是,爸爸并没有发火,而是很平静地说:“我看到你抽烟。”

贝利无话可说,不时东张西望,根本不敢直视爸爸的目光。

“你抽烟多长时间了?”爸爸仍然保持平静,就像在问他上学上了多久一样。

“我……我只吸了几次。”贝利如实回答。

“那你告诉我,烟的味道好吗?我没抽过烟,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味道。”

“我不知道,大概没多大味道。”贝利也没正式抽过烟,只抽过土烟,他笨拙地回答说。

这时,贝利以为爸爸马上就要爆发了,甚至会狠狠给他一记耳光。可意外的是,父亲把儿子拉了过去,一手抱住他的肩膀,说:“孩子,你踢球很棒,很有几分天赋,以后肯定能成为一个高手。但是你要抽烟喝酒的话,就不会把球踢好。烟酒会影响你的体力,使你无法在九十分钟内一直高水平地踢球。这件事情,你自己决定吧。”

这件事过后,贝利再也没有吸过烟,直到现在。这就是爱的惩罚。

有的父母认为,惩罚孩子就要打骂孩子,不打不成才。贝利的爸爸不打不骂,儿子却心服口服,终生不抽烟。其中的奥妙在于,他尊重孩子的人格,站在孩子的高度,告诉孩子吸烟对自己有什么不好,名誉比什么都重要。管教的目的是约束,不是出气。

06

要允许孩子犯错

作为父母,要容得下那些学习差、淘气的孩子和所谓的“问题孩子”;作为社会要容得下那些“问题父母”的孩子。无论孩子的父母是谁,哪怕是罪犯,我们都应该坚信“孩子无罪”!

我有许多大朋友、小朋友,其中有一个男孩的名字,我一直记在心里,他叫姚俊峰。

我忘不了那个特殊的日子——1991年11月5日,《中国少年报》40岁生日。那一天,报社在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老读者联谊会”,我和两名小读者共同主持大会。

忽然,一位英俊的青年军人站在我面前,恭恭敬敬地向我行了一个军礼。

“知心姐姐,还认识我吗?”

我细细打量着他,中等个儿,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兴奋,但面孔却有点儿陌生。

“你是……”

“我是姚俊峰呀!您去过我们学校。六年前,我是石家庄市的一名小学生。”

“哦,姚俊峰,我记起来了!你就是当年那个‘金猴型’好队长。”

“是的,当时我爸爸出了事进了监狱,可我还被评为‘全国好队长’,我爸很受感动。后来,我当了兵入了党,现在给部队首长开车。我真心感谢您,感谢《中国少年报》。”

姚俊峰的话勾起了我的回忆:1986年,《中国少年报》组织了“全国好队长”评选活动。有一次,我去石家庄采访,少先队总辅导员张小春老师向我讲述了一个孩子的故事,他就是姚俊峰。当时姚俊峰上小学六年级,是个淘气的男孩,但他热爱集体、爱帮助人,还很有组织能力,同学们都想推举他为“全国好队长”。可就在这时,他的爸爸进了监狱。罪犯的孩子能当“好队长”吗?大家议论纷纷。

我听后,十分坚定地说:“孩子无罪,只要符合评选条件,无论是谁的孩子都有权利参加评选!”

后来,他真的当上了“全国好队长”,他爸爸在狱中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放声大哭。从此,他认真改造,连连受奖,最终被提前释放。

天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父母的宽容会让孩子有一个更宽松的成长空间。

为了爱,学会包容孩子吧。

更多精彩 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摘自《让每个孩子都精彩》,卢勤著,内容有删减。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