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毓豪酒店(爱护环境儿童海报【墅毓芳泽】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让成长有迹可循)

用儿童的双手和思想布置的环境

会使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环境中的事物,

也会使他们更加爱护环境。

——陈鹤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要与幼儿园课程、儿童发展相辅相成,要充满“儿童性”,彰显“儿童感”。

 2023年6月28日,独墅湖实验幼儿园中班组全体教师聚焦“儿童海报”,探讨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的转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的世界。

主题墙儿童海报

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主题墙往往是循着教学逻辑来设计的,比如说整个主题审议出来的总体线索,而儿童海报以儿童自身为叙事视角,用儿童自己的图像、绘画、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他们对主题活动的认识。

之前的主题墙是“教师一个人的主题墙”,对于孩子们来说,看不见,也够不着。

儿童海报是记录自己的精彩瞬间,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策略,一些思维的体现。

儿童本位的主题海报,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记录儿童发展的历程,是为了支持儿童去看得见自己的学习过程,更好的去支持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儿童海报一般以幼儿的问题活动为明线,幼儿获得的经验为暗线,重点表现的是经验的变化过程。

我们觉知:主题墙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展示学习内容和信息交流的作用。儿童海报可以在凸显当下课程脉络的同时,尊重幼儿视角、捕捉幼儿声音,使创设主题墙面环境“以幼儿为中心”的愿景得以更好体现。

案例分享

优缺共议

那如何更好地制作儿童海报呢?老师们聚焦《我们身边的科学》,从实际出发,共同交流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小组研讨

思维碰撞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儿童海报更加有效呢?老师们围绕上述不足自由分组,进行头脑风暴。

在思维的碰撞后,各组老师们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心动不如行动,接下来就到了我们老师动手的时候,老师们自由组成两队,结合大班上学期第一个主题的审议内容《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以幼儿为本,经验为线索,进行现场模拟制作“儿童海报”并做详细地介绍,生动地呈现儿童的学习过程。

教有所获,研之有悟。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从“教师本位”到“儿童立场”,老师们相互交流,分享碰撞,在感悟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本次园本教研我收获很多,我更加深刻认识儿童海报需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以及发展需求。比如,本学期我们班随着“玉米”班本活动的推进,幼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玉米的种子是一样的吗”“干掉的玉米种子还可以再种吗”“怎样记录玉米长多高”……由幼儿记录下来的活动轨迹,记录着孩子们不断反思、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凸显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儿童的“真发展”。

 

儿童海报应当体现儿童视角,创作属于自己的内容。例如在第三个主题《寻找春天》里,我们班由于开展了一个草坪音乐节 ,在活动中小朋友发现“乐器发出的声音太吵”、“不知道什么时候演奏”、“每个段落应该配什么乐器”等问题,这些在活动中幼儿产生的真实的问题我们及时记录了下来,并把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用图画、照片等表征方式记录了下来。这些真实的过程,小朋友们每次看见都能回忆起之前“音乐节”发生的趣事。

 

据刚刚的讨论,我认为呈现主题学习线索、痕迹从“主题墙”到“儿童海报”这样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强有力的桥梁。在开展主题的最后阶段,我们拍摄海报分享给家长,有别于之前零散的主题墙内容呈现,更能清晰明了地向家长传达我们主题下开展的特色活动,增强了家长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家园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桥梁。

撰稿|顾怡佳

编辑|翁艳

摄影|邹静

审核|园长室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