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提名奖是奖吗(爱护校园儿童画景观—最新艾景奖获奖作品分享)
海岛重塑——以废破局 因海复兴
院校名称:西北农林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我们最棒的助教老师--庆银
HI·社区-海南新村港渔排空间更新设计
院校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最后的冠军
设计说明:
通过对现有渔排空间的整合,植入游客体验活动,构成居民与游客产生最大联系的生活状态。结合对渔排空间的研究,在此片区提供各种体验的可能性,让每个空间能够与周边环境相适应。
把类社区分为人与人的连接构成内部空间,另一部分为人与环境的连接构成边界空间。在两者之间以3m乘3m渔排养殖网格作为载体,进行空间连接的媒介,融合边界,更新内部。
分为三个部分去进行设计。第一个片区为融合区,海上集市占据大部分公共区域,其次还有植物种植区和晒鱼活动区,在这个片区中,单元的植入主要作用为融合内部空间。第二个片区属于整体渔排的中段,为共享区,植入的功能为相对安静的居住空间,植入共享空间增进游客与居民的联系。第三片区为活动区,主要植入大型体验空间以及漂浮单体,大型体验区主要连接内部空间,漂浮单体主要连接外界空间。主要是给游客一个全新海洋与文化体验。
设计感悟:
本课题以疍家渔排为载体,更新设计疍家渔排空间,让居民与游客产生交往融合,打造一个体现当地疍家渔排特色,又不单一的海上“类社区”互动性体验空间设计。是为了解决海上疍家人现在的经济危机,植入游客活动,使两者相互融合,从而提升当地经济。
田埂上的校园——农事融入乡村校园的尝试
院校名称:中国美术学院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设计对乡村小学校园进行空间重构和新的策略使其焕发活力: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乡村小学,将景观向周边生产型农田有机渗透,通过自然课堂的引入,结合学校周边生产型农田水塘,打造一种全新的校园和生活方式。
设计位于南浔利民小学,它是一所市郊的民工子弟小学,边上有一块常年的空置地,我们设计策略是由景观师发出规划提议,让政府将这块闲置地暂时划拨置民办民工子弟小学下作为我们临时校园的一部分(并以此入股参与对私立小学的管理),在原先的校园场地的基础上作为校园与自然结合的场地,并引入生产性这个概念来改建校园,生产性和当地居民的需求形成互补,同时可作为教学的第二自然课堂,让儿童更好的接触自然,充分展现乡村校园自身的特点,让农村的自然教育发挥它的优势。
设计感悟:
在设计中我们旨在发挥景观的社会意义,探讨一种结合自然教育模式的乡村校园景观设计的可能性,通过景观的手段进行空间重构让农田、塘地、林下等经济模式与孩子们转化后的校园活动相融合,让乡村生产活动衍生出相关的自然教育活动,营造了一种富有活力的乡村小学生产性校园景观模式。同时期望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乡村小学走出当下的困境和承接城市儿童的自然教育需求,提供城市和乡村学生相互交流的可能,引导乡村小学结合自身特色在自然教育上着力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愿望。
果壳中的宇宙——龙游姜席堰龟山台地园设计
院校名称:浙江农林大学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龙游姜席堰于2018年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姜席堰灌溉工程范围广大,由于短途游客难以游览全局,故选取其中视野最好的龟山设计一处台地园,台地园内节点以景观形式再现了姜席堰内的重要景点,并设置若干个红色取景器分别眺望各个重要景点,将姜席堰广阔的空间压缩并重构在龟山台地园这一小园内,以小见大,犹如将大宇宙空间压缩重构在了一个小果壳中,让游客得以在此小园中体验整个姜席堰的空间与文化。台地园为架空模式,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龟山生态。
其中“沙岛泛舟”节点位于入口处,上层提取沙洲的形状作为长凳轮廓,下层则将当地传统竹筏重构成了景观亭,并通过红色取景器观望沙洲及溢洪道。堰上听风”为第二个节点,设置了一个小剧场,剧场的挡墙和顶棚分别模拟了姜席堰的坝底及坝顶结构,另设两个取景器以远眺姜堰、席堰及乌引渠。“田野戏水”节点以地面镶嵌蓝色玻璃和夯土分别模拟水渠和田埂,再现了姜席堰衍生的水渠系统和灌溉的田野,取景器可远眺田野和水渠系统。“高台望江”节点由一处茶座及一座观景塔组成,露天茶座可休憩品茗,而观景塔作为场地内的制高点,极目远望,可观赏灵山港和姜席堰全景。
设计感悟:
为了避免破坏遗产的原来面目,本项目另辟蹊径选择了姜席堰内不属于核心保护地、但景观视野最佳的龟山来展示姜席堰工程,以小见大,利用龟山的视野优势,通过数个取景器和观景塔,巧妙地将姜席堰的重要景点悉数组织进了台地园内,同时在各个节点内以象征手法再现了姜席堰景点,内景与外景相结合,虚拟与真实完美融为一体。
RELIVE-中关村鼎好大厦再激活设计方案
院校名称:北京林业大学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该方案选取“孵化器”概念,将一个建筑本身楼板变化、延伸,与周围环境产生联系和交流的同时利用落差空间、单元模块、立体绿化的表现手法和生态循环系统等技术,将空间重构串联,打造成一个生态、办公、科研、商业、娱乐一体化的空间。让入住品牌独立发展,自我成长,共创中关村科技未来。
方案将商业、娱乐、科研融合在孵化器之中,使其达到重构,让其中的科研企业自营自销,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资金链,鼎好大厦作为孵化器只是其中一个媒介,同时也可在其中盈利,使科研企业摆脱孵化器的扶持,做到自给自足,从而更好的在行业中生存。
设计感悟:
此中关村曾引领了一个行业的变革,然而现在这种营业模式的弊端慢慢显露,急需转型。这次的方案主要是将中关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鼎好大厦进行改造重构,将它打造成一个适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同时改善现在孵化器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使科研企业摆脱孵化器的资金扶持,做到自营自销,从而更好的在行业中生存。
反哺-- 孟加拉河口区应对风暴潮治理改善方案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在孟加拉国河口地区,针对风暴潮导致的海水倒灌、洪涝、土地盐碱化,以及过度捕捞带来的栖息地破坏,渔业资源减少等系列问题。根据当地地形以及数据评估的重灾区范围,划定出留给灾害侵袭的缓冲空间,建立绵延数公里的“C”型防波堤系统收集浪潮并降低入侵的海水与河水的冲击,堤坝高处建立避灾空间;无风暴潮季节这里将成为当地居民农业生产、渔业蓄养的空间,在消减自然灾害的基础上,更为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风暴潮过后将蓄养的渔产资源返还自然,补充渔业资源,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恢复物种多样性,增强应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的目的,实现当地对自然的反哺。
设计感悟:
针对风暴潮自然灾害,运用反哺的理念,希望用回馈自然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改善自然环境。建立绵延数公里的“C”型防波堤系统收集浪潮并降低入侵的海水与河水的冲击,无风暴潮季节这里将成为当地居民农业生产、渔业蓄养的空间,风暴潮过后将蓄养的渔产资源返还自然,补充渔业资源,实现当地对自然的反哺。
苍穹之下 时空折叠
院校名称:西南大学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本案从气候环境和人群结构对场地进行了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矛盾。第一,奥斯陆冬季气候寒冷、冰雪覆盖地面,人们无法在室外进行活动。第二,移民的涌入导致挪威人口快速增长。
本案设计了四个具备不同功能且与地下空间连通的“冰屋”,为周边居民冬季活动提供了场所,分别为社区花园、公共教室、游戏乐园、移民天堂,满足了周围人群活动、交流、学习和避难的要求。社区花园让居民在冬天也能欣赏花卉,展示自己种植的花卉,促进邻里交流;公共教室为周边的学生和移民提供学习知识和挪威语的地方,帮助移民更快的融入挪威;游戏乐园给即将建成的小学和现有的中学以及幼儿园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冬天也可以玩耍的空间;移民天堂为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冬季获得热水供应及遮风挡雨的地方。地下空间解决了人口增长导致的活动场所不足及冬季人们无法在地面上进行活动的问题,且在未来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地下空间,开发小型的地下商场,可以让周围居民在经过地下空间时买到所需的用品,而不用再回到寒冷的地面上购物;地上空间则在其他季节为公众提供了沐浴阳光、亲近大自然的场所。
本案通过“冰屋及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空间折叠和挪威冰雪覆盖的“冬季”与其他季节折叠
诠释了“空间重构”竞赛主题。
设计感悟:
本案在充分尊重场地原有历史文化记忆与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四个具备不同功能的“冰屋”及与其连通的地下空间良好解决了当地居民与移民的共融问题及极端气候问题,为通过景观途径解决“人口增长”与“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校园景观重构——色彩更新
院校名称:东南大学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本项目是对东南大学校园进行改造和更新。东南大学作为理工科院校,历史久远,校园在设计时,考虑到工科类院校的特色,采取了灰色和蓝色作为校园的主色调。整体上较为符合院校的特征。但是从平面和鸟瞰的角度看,整个校园的色彩过于单调,宿舍教学楼图书馆以及食堂等多种功能和类型的建筑在色彩上基本一致,虽然色调沉稳,但是缺乏了大学校园应有的活力。因此,我们对整个校园进行了色彩的更新和部分建筑上的重新规划,希望通过调研规划赋予校园更多的色彩与活力。
我们主要从校园生态、人与环境的角度出发,以图书馆屋顶花园、食堂垂直绿化、宿舍区观景平台、建筑外立面色彩更新几个概念为亮点,重新思考了生态校园景观的打造方式。
设计感悟:
本项目着重思考在现代化校园环境中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主要通过屋顶花园、垂直绿化、观景平台、建筑外立面色彩更新等角度打造一个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形式。校园是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校园景观重构的思考有利于城市空间以及新型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基于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四川农业大学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当前我国存在部分幼教小学化、无监管“黑园”以及“幼儿自然缺失症”等问题,严重限制甚至摧毁了幼儿的生理心理需求。合理的教育模式、科学的安全空间以及良好的户外环境是幼稚园规划设计亟待发展的重要方面。
以“自然生长”为主题,以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为依托,以期对现存的安全缺失、成人化、被动式等“非自然”的幼稚园空间进行改善重构。遵循环境生态性、幼儿主体性、教育探索性原则,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准备的户外空间,将“人为”教育管理模式转化为“自然而为”,在有限度的自由的安全条件下,尊重幼儿天性,发掘潜能,使其“自然而然”地成长。
设计以“隐性监管”安全环境模式作为基础,构建有准备的环境空间与幼儿机体相互作用,促使幼儿于兴趣中健康成长。“隐性监管”安全环境模式主要涉及“硬件”与“软件”两大方面,通过降低不安全因素、可控的“危险”以及建立“牧童家园”系统三大措施,进而构建一个隐性的有限度的自由空间。其次,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与重构,构建“混龄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促进幼儿运动、智力与感觉训练,引导幼儿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而提升创造力、专注力、协作力等品质。同时,针对儿童成长的敏感期(3-6岁),依据其阶段性特征以及儿童的五感需求,构建适宜性与差异性的空间环境来刺激儿童的生命潜力,使其心智得以发展。通过重构幼儿园外部空间的景观,让幼儿自然生长,实现幼儿管理从“人为”变为“环境所为”。
设计感悟:
我们的项目重构一个环境空间让幼儿自然生长,尊重儿童的天性,激发他们的内在生命力,让他们于兴趣中完成学习。从主题上看,我们紧紧围绕主题,以新的事物表达了此次赛事的主体思想。从设计角度上看,我们的设计简洁大方,通过色彩铺装给人很强的感染力,我相信幼儿园的小朋友一定喜欢我们构建的环境空间。
桃源岛居·三岔湖回心院乐天
院校名称:四川音乐学院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1、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四川省简阳市新民乡环湖西路,三岔湖景区西岸。该项目是2018年由成都会展集团开发的高级精品民宿酒店,设计内容是三岔湖长岛天堂洲际酒店旁鲜花小镇内建筑外围庭院景观,面积约7122平方米。该地40公里交通圈覆盖资阳、简阳。90公里交通圈覆盖成都、眉山、乐山。120公里覆盖彭州、德阳、内江、自贡。距成都市中心46公里,简阳市30公里,资阳市40公里,有三条快速通道直达成都、简阳、资阳:简阳三岔快速通道、资阳三岔快速通道、简阳市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
2、主题立意
项目主题通过对项目现状分析得出“岛居”的生活模式,以市场分析得出“桃源”的景观意境。以《桃源问津图》的画卷作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桃源问津图》作者是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此绘画题材出自于东晋文人陶渊明,描绘了文人心中理想的隐居圣地。通过绘画中每个不同意境的空间转换设计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流线。项目利用《桃园问津图》的意境转换,结合实际现状和功能需求,合理营造了景观空间、故事流线,表达出人们对桃源生活的向往。
3、整体布局
将《桃园问津图》中的三段场景进行梳理,最终设计形成了六大景观分区,分别是密林寻岛、竹林觅岛、花谷垂钓、穿山入岛、桃源会友以及闻水登岛。同时,六大分区对应六种功能体验,分别是野趣休闲功能、半围合空间,小型聚会功能、特色景观通道、大堂入口形象、公共活动和儿童娱乐功能、园区入口形象。并且为这六个功能分区赋予了六种空间意境从而具体来阐述《桃源问津图》中的主题故事。整个庭院通过从不同方向的三个入口,形,成了三条不同的游览路线,增加了庭院景观的趣味性。
4.元素布景
设计的布景方面从画面的视觉语言和生活趣味的展现进行提炼,平面上运用在《桃源问津图》中提炼的弧形形态对此区域的平面空间进行分割,通过不规则的水池层层叠压、互相交错,表现出画卷中的蜿蜒溪水。烘托出“桃源仙境”的氛围,趣味方面通过解析仇英所画的独乐园而重新进行景观设计,让游客享受到不一样的独乐趣味。该区域单独设计了一个悬空的观景亭,景观亭高低错落地放置于建筑的二、三楼,形成自上而下的观景视角,视角下就是游客穿梭的廊道。景观亭入口是与住户卧室单独连接的,是可以让住户单独享用的一一个户外半私密空间。景观亭内部空间约2平方米,是保证了住户在内部可站、可卧、可坐的空间尺寸。外部是用木结构围合的弧形框架,住户可以透过框架看到景观亭之外的场景,同时景观亭的高度也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更加体现仇英画卷中独乐的趣味。
设计感悟:
在我们五人小组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反复推敲设计,才有了最终的呈现,以《桃源问津图》的画卷作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通过绘画中每个不同意境的空间转换设计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流线。此设计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景观设计,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畅想,通过本次的设计探索出一种桃园岛居惬意的生活方式。
想象乐园
院校名称:暨南大学
奖项名称:2019年度艾景提名奖
设计说明:
场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一个居住区中,是一片未被利用的闲置地。场地两边是一个城中村与新建小区,并且有两个幼儿园紧临,这意味着场地的周边有非常多的儿童与家庭。但由于场地本身可达性差、高差非常大并且有一个高压线塔位于场地中,所以场地条件看似并不适合作为活动场地。即使周边的小区与幼儿园提供了简单的儿童游乐设施,但经过调查,这些设施并不能吸引到儿童使用玩耍,而城中村的儿童只能在狭窄的通车道玩耍,他们的父母因照看店铺无法时刻注意他们,这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通过几次的场地调研中对儿童游戏方式的探索发现,儿童倾向于通过三个方式将他们的游戏场景重新想象为一个更有趣的场景。第一是通过地形的塑造,第二是通过铺装的差异,第三是通过自然的元素。儿童从这个幻想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将会比仅仅给他们提供固定的游乐设施来得有趣。
基于此,本次项目通过依赖场地原本的巨大高差塑造丰富的地形,并且结合可绘画的铺装和置入更多的自然元素,希望场地能通过儿童来被重新激活,并且儿童自身的游戏能重新定义场地各个地方的功能,让儿童可以自行寻找到最合适游戏开展的场地,场地与儿童之间能通过他们的想象力产生对话。
设计感悟:
该项目旨在通过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观察来找到如何让儿童公园变得更加有趣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局限于现在仅仅为儿童提供游乐设施的设计方式,想法新颖,并且合理的结合了场地原本高差大的条件,顺势建造为丰富的地形,通过植物与地形围合高压线塔,做法巧妙。将场地定位为儿童乐园无疑也通过儿童紧密了整个社区的联系。
分享结束了:不要压抑自己,去尝试参加一次,说定就成了。
关注美果设计,很多优秀的人儿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