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儿时手腕上画的表(关爱护航 儿童手表“未”爱护航 | 儿童“手腕上的安全”)

手腕上的安全

亟待守护

--儿童智能手表因功能实用、趣味性强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随着市场蓬勃发展,其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引发诸多关注。不少家长反映,儿童智能手表存在功能冗余、诱导消费、侵犯隐私等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儿童“手腕上的安全”亟待守护。功能繁杂引担忧

在电商平台产品详情介绍页面,不少儿童智能手表都预装了聊天、故事、音乐、作业、钱包等多种应用程序,有的甚至还内置了视频软件。事实上,保障孩子安全是家长选择儿童智能手表的核心需求。

诱导消费涉侵权

有家长发现,孩子在自己不知情时通过儿童智能手表消费了从19.9元到398元不等的多笔订单。他展示了一款孩子充值398元的“英语学习”软件界面,上面标明购买课程可以赠送宝石,而宝石却用来给软件游戏中的人物进行装备升级。

儿童手表的使用群体为3周岁~14周岁的儿童,据《民法典》规定,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故以上擅自支付行为无效,或可由家长否认其效力。

关于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认为,软件应明示收费标准、方式,经确认后方可扣费。若未经明确告知便自行扣费,同样侵犯了家长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触碰隐私安全红线

此前,“3·15信息安全实验室”对电商平台一款销售量达到“10万+”的儿童智能手表的测试结果显示,由于手表使用的操作系统过于老旧,没有任何权限管理要求,恶意程序可以在儿童和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轻松植入,并获取孩子的位置、人脸图像、录音等隐私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不分种类列为敏感个人信息的范畴,受到最严格的保护,绝不允许未经告知进行收集,收集的必要范围也要从严认定。收集儿童个人信息必须要征得监护人同意,这是一条不得逾越的红线。儿童智能手表在收集信息方面的不合规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合力治理提升行业规范度

儿童的认知能力、危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针对儿童的电子产品仍需进一步在审核监管方面从严从细。既要在产品出厂、销售环节加大质量抽查力度,更要加强对相关平台运营过程的监管。儿童产品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应始终以儿童为本位,以健康、安全为原则。

监管之外,提高孩子们正确使用网络产品的能力同样重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使用频率和身心健康状况,教他们识别并抵御风险。学校也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增强孩子科学、安全使用网络产品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应共同营造良好氛围,当好孩子健康成长的护航者。

来源:工人日报

END点赞 关注 转发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