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让我们一起运动吧英语(爱护尊重儿童的句子让我们一起学会尊重孩子!)

女儿松子四岁时,爷爷奶奶来澳洲小住。对松子来说,这算是她第一次真正的认识爷爷奶奶。老人们还没来之前,我就总是用积极的语言让松子对爷爷奶奶的到来充满盼望。我想这对他们好好相处会有好处。果然,松子说她都等不及要看看爷爷奶奶什么样儿了。

初见面,内向的松子很快就接纳了这一对“陌生人”,第二天就粘在爷爷身边。

但,好景不长,从第三天起,情况大变,松子甚至是害怕单独和他们相处。以前,早上一起床,趁我洗漱的时候,松子总是自己下楼,在厅里画画。现在,她不敢下去,怕单独和爷爷奶奶相遇。孩子显得很可怜,爷爷奶奶也有点难过,这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是爷爷奶奶对爱的表达惹的祸。那种在中国大人眼中习以为常的爱的表达方式,恰恰伤害到了我的松子。由此,我体会到了中外思维的差异,特别是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

细节有许多,我只举四个小例子。

一、随便掐孩子脸蛋儿

为表达对孩子的喜爱和亲近,奶奶一见着松子就喜欢去掐她的小脸蛋儿。对松子来说,奶奶还是陌生人,当然不肯。于是,松子会到处躲,奶奶还不依不饶,追着孩子要掐。

还有,在孩子还没很熟悉他们的情况下,争着要抱松子,完全没意识到孩子当时如何拼命的挣扎抗拒。以至于,只有在我和她爸爸在场时,松子才敢和奶奶呆在一起。

回想一下,在中国,大人们,特别是老一代,自以为友好的去摸别人孩子的头、摸脸蛋儿、掐脸蛋儿,甚至不经孩子同意就强行去抱,是不是很常见?

但在澳洲,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动。理解的会认为你喜欢孩子,只是不够尊重孩子。极端的甚至会认为你是在侵犯孩子。

其实,我并不觉得西人家长是大惊小怪。我很赞同他们的思维立场,因为,他们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判断你的行为。

真心的替孩子想一想,一个身材比你大两三倍的陌生大人,有时候,无异于一个很具危险的怪物。这个怪物不管你反对与否,强行碰你的头、脸甚至身体,你会不会怕?会不会讨厌?甚至在你无助的躲避的时候,怪物还要追着你用武力强行达到目的,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权?完全无视孩子的感受?

二、随便逗、吓唬孩子

例一:

奶奶实在太喜欢松子了,对松子说:“奶奶把你带回中国去。”我明白她本意是不舍得和孩子分开,表达她的喜爱之情。算是真心话,也算是逗孩子。但问题在于她说这句话的语气,是降调的陈述句,而不是征询意见的问句。没想到,极少哭的松子,立即大哭。松子的激烈反应仍然没引起奶奶的注意。

第二天,奶奶又无意中开了同样的玩笑。这一次,松子又哭了。而且,从此,松子再也不敢单独和奶奶在一起,生怕奶奶真的把她带走,她害怕离开妈妈和爸爸。甚至,松子表现得讨厌奶奶,奶奶给她水喝,她会怄气似的扭过头不理她。我也经验不足,直到第二次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和松子爹都找奶奶谈了。告诉她:在澳洲,大人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当做具有独立思维的真正的人。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其实孩子更敏感更当真。我们不能利用孩子的单纯认真随便开玩笑。甚至看到孩子上当了,还要在旁边取笑,觉得有趣。

从此,奶奶不敢再开这种玩笑,也不再随便动手去碰孩子。慢慢的,松子的戒心淡了。我带着松子和爷爷奶奶一起捉迷藏,奶奶也找她感兴趣的事情来破冰,问她画的是什么啊?教奶奶画好不好啊?……后来,松子完全和他们打成一片,我也算是放心了。

例二:

写到这儿,想起另一件类似的事儿。那时松子不到一岁,家里来朋友。朋友没当过妈妈,所以没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逗松子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跟阿姨走吧。”那时松子还不会说话,大家很容易以为不说话就不懂事儿,其实孩子心里啥都听懂了。

记得当时松子的眼泪马上就涌出来了。松子从婴儿起就极少哭,哇哇大哭更是少见。这种不作声的默默流泪,已经是她相当难过的表现了。那时候我也没经验,也没觉得有啥大不了的,还跟着笑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禁吓。

现在回头想想,对松子这个天生安全感不足的内向孩子来说,这种吓唬是不应该的,况且孩子又没做错什么。我在想,这样的点滴,会不会就让孩子对家里来客人变得不喜欢了?以后再来客人,让她问好,她会抗拒?

三、给孩子贴标签

松子的堂哥在中国,和松子一样,也是个内向害羞的孩子。从奶奶跟我唠家常里,我听到许多细节。家长、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大人们,对待孩子的方法,在我看来,都有不妥之处。

比如,见了老师不好意思问好。大人就会说:“这孩子见人不说话,没礼貌。”堂哥参加幼儿园的跳舞表演,内向的孩子拘谨放不开手脚,妈妈说:“你不好好跳,别的小朋友就瞧不起你了。”这句话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些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让孩子拼才艺拼成绩的家长。

学才艺拼成绩,有追求没错,但关键是追求它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挣面子吗?要知道,活着是为了体验生命的快乐和感动,而不是活给别人看的。毕竟功成名就的人是少数,有必要给孩子压上这样的负担吗?何况,别人看来成功的人,不一定就比普通人更快乐。

对比一下同样内向害羞的松子在澳洲的待遇。松子进幼儿园也不跟老师打招呼,起初我觉得尴尬,就说:“她是个害羞的孩子。”结果,老师找了个机会就把我叫到一边,告诉我不可以这样当面给她贴标签。孩子很容易受标签的影响,认为自己就是个害羞的人,就应该不问好。

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可以跟大家说:“松子现在还没准备好,等她感觉舒服了的时候就会问好的啦。”这样说,一来解了围,二来暗示了孩子,让她明白,她是需要问好的。

松子在playgroup跟着老师跳舞,有时候她不肯好好跳,我命令式的要求她听话,好好跳。老师的反应却是:“没关系。松子现在不想跳是吧?那就等想跳了再跳吧。”

想想也是,别说孩子,你自己不是也会在本应起床的时候发发懒,或者突然身上没劲儿而啥也不想干吗?孩子也是个人,也有发懒的时候,也有浑身没劲儿的时候,也有这样那样的感受。孩子和你一样,不是机器。

四、总用呵斥命令的口气

有时候,小孩子因为贪玩儿或想休息,走着走着就坐在地上。常能见到大人对孩子厉声喝斥:“站起来!快点!听到没!站起来!”这总让我觉得像对待猫猫狗狗,而不是对待人。可不可以换一种口气跟孩子说话呢?比如这样说:"宝宝快站起来,地上脏。或者,我们来不及了,没时间再磨蹭了噢。"

或许你要辩解说,道理早都讲过啦,他啥都懂,就是不听啊。我理解大人此时的无奈。但即便这样,也要尽量保留面子上的尊重。

孩子只有得到尊重,才会自重,自重的人更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一味的命令、喝斥、打压,以强硬的语言和行为让孩子曲服,都容易让孩子越来越叛逆和不会自制。

松子就是个讲道理的孩子。爷爷奶奶带她去超市之前,她会告诉奶奶:“我感冒了,所以,你不要给我买甜的东西吃。”她能主动想到这个,是因为在她想买甜食的时候,我拒绝她一定是告诉她道理的,不会说出类似:“我说不行就不行!”

让孩子知道你要求他这样那样的原因,这样他才会发自内心的愿意听从,这才是与一个有独立思维的人的正确交流方式。你愿意耐心的与孩子讲道理,孩子也将会是个讲道理的人。

在中国,上述的几种情形相当常见,以至于我们就认为它是正常的,从来没认真想过它有什么不妥。可见,大多数的中国孩子处在一个多么弱势的地位。

细节决定成败。在育儿上面,同样。细节,让我感受到了中西育儿思维的差异。造成这个差异的其中一个根源,恐怕就是:大人是否真正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尊重。是否能感同身受的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

都说西方人更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更注意尊重别人,更讲人权。这都与他们小时候受到的对待和教育有关。想象一下,从小就受到大人暴力强制的孩子,自己长大以后,遇到问题,会不会首先也想到暴力强制?这里说的暴力不仅仅是体力武力,更包括精神上的。包括大人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是不是因为你是大人,就觉得你的孩子必须得听你的?你的话就必须是无条件服从?

当然,这些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家长都不晓得。我认识的许多人,包括松子的姥姥,就特别注意尊重孩子。有的人,天生就招孩子喜欢,天生就在意他人的感受,知道替他人着想,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孩子的弱小与无助。

我喜欢那些懂得和孩子相处的人。因为,孩子的心灵最纯洁,孩子的内心最敏感,孩子的眼睛最容不得沙子。一个能迅速赢得孩子喜爱和信任的人,必定是一位懂得体察他人情感需求的爱心大使!

(完)

(海边小妹原创。关注情感与内在成长,爱的世界,一起修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