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其实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儿童爱护长辈教学视频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黄诗梅)||全国永要德育联盟讲师团讲座(第48期)实录)
点击蓝字“广东省刘永要名班主任工作室”关注我们
本公众号致力于创建“中小学德育问题解决方案资源库”。敬请关注,共同成长!
全国永要德育联盟讲师团成立之后的第48期讲座,于2019年10月23日晚上线了。主讲讲师为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实验小学的黄诗梅老师。海报设计者:林世根
一、背景介绍
讲座一开始,黄老师首先分享了她关于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这个问题的思考。黄老师说最初构想这是一份总结,是关于这个话题作为家长学校案例教学优秀案例展示的工作总结。后来补充修改于最近她在福建福鼎茂华学校参加的全国永要德育联盟首届研讨会上,再后来是她从交流学校开展家长工作方面得到的一些思考。今年,黄老师以交流老师的身份到了区里一所镇属的中心小学,也刚好接手一年级,所遇到的情况有很多是她从事教育19年以来,未曾经历过的。对于班上很多的家长来说,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并不能轻易说得清楚,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所以,她更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简单化,用实例引发更多的家长去思考这个问题。接下来黄老师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思考:
一、作为班主任,需要唤醒家长家校共育意识1.从班中的怪现象引发父母共同教育孩子的思考。怪现象一:担心的妈妈在2018年8月底,黄老师拿到了一年级的新生名单。在新生适应性训练前,她照惯例给每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逐一打电话,作简单的自我介绍,并告知家长培训的注意事项等。唯独有一位妈妈,开口第一句就问:“老师,我的孩子是不是和小叶同学分在你的班上?他们俩不能坐在一起,最好不要让他们靠得太近,不然会有很大麻烦的,老师,您一定记住。”她在想,她还没有自我介绍,这位妈妈甚至连她叫什么老师还不知道,就忙着说孩子的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入学产生焦虑,远远大于孩子本身是否真的存在她所描绘的“事实”。孩子们也还没到学校,那位妈妈就认为孩子会火星撞地球,原因在哪里呢?无论怎样,妈妈给她下马威似的温馨提示,好像合乎情理。黄老师倒要看看这两个孩子是何方神圣。 在开学后,黄老师小心地刻意地分开他们俩,不能同桌,不能同组,不能同吃更不能同睡(她们学校学生中午是在学校午饭和午睡的)。头一个星期,那位妈妈每天都担心孩子被欺负,接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问,“今天有没有被小叶打了?”但在我的一6班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两个孩子各自有各自的朋友圈子,不但没有打过架,而且连玩都没怎么玩到一起。经过对孩子外婆的一番旁敲侧击,原来两个孩子在幼儿园时,不知道为了一件什么事情争抢动过手,于是,担心的妈妈总认为她的孩子会被小叶欺负。家里的爸爸是一个不太喜欢说话的人,妈妈的担心在家里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抚,妈妈有点求助无门的感觉。孩子读小学后一直在变化,家长没有及时掌握,才有了每天询问孩子有没有被欺负的情形。在大家看来,要解除妈妈的担心,最关键是不是告诉她,孩子在学校没有被同学欺负呢?还是动员不爱说话,喜欢踢足球的爸爸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更重要呢?一年了,孩子的妈妈在改变中,孩子也在成长中……怪现象二:全家总动员在报到的那天,黄老师的一6班还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好几个孩子走进教室的时候,后面跟着一大串人。除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率先走进教室,拨开其他孩子,紧跟在后面的妈妈,拉着孩子的手找座位。然后是爷爷或外公拎着书包,奶奶或外婆拿着水壶和汗巾。一个孩子的报到牵扯着一大家人,而且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找到座位后,他们又互相指挥着和孩子一起做各种的动作,轮流他拍、自拍,发完朋友圈才心满意足离开教室。我和拍档好不容易拦住一队在教室门外,教室后门又钻进另一队。她好想说,这是教室,其他孩子已经安坐等待学前训练的开始,能不能别把教室当成旅游景点呢?能不能先别急着发圈圈呢? 孩子的父母,乃至长辈对孩子的关注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一个孩子读小学,需要家里一大串人跟在后面?这个问题她在请亲友团离开教室后,跟一位奶奶探讨过。她自我介绍,是哪位同学的奶奶,也是一位老师。那个奶奶先来一通热情洋溢的表扬,从学校的环境说到教室的硬件配备,从老师的教育水平到教学理念,再把自己的孙女的优秀描述一番。老实人家说话太有水平,条理清晰,抑扬顿挫果然是老前辈。唯独没有提到孩子的父母。黄老师就稍作引导后,老人家马上诉苦,孩子的父母正值拼搏的黄金时期,不能耽误,孩子由她从小帮忙照顾。要不是今天孩子小学入学这么重要,孩子的父母也没打算请假的。父母偶尔参加孩子的活动,显得很兴奋,也很期待孩子表现棒棒的,一直在和孩子说话拍照。可孩子这时出现了状况,看见奶奶和她说话没有搭理她,她有情绪了,有点委屈地直接奔向奶奶。妈妈想把她抱开,她不肯,爸爸无奈地说她不懂事,她更放声大哭。奶奶一看孙女哭了,就瞪着孩子父母说,你们两个不清楚孩子,别凶孩子。当时的情况尴尬得不知怎么形容,年轻的父母因为长辈的不放心和处于创业阶段,缺位孩子的教育,又从何谈“共同参与教育”呢?隔代的教育是否真的能取代父母不成熟的教育呢?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案例里的奶奶是一位老师,她自以为成功的教育,在孙女身上,成功了吗?作为老师,是否真的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一直在追寻。只能说,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成为孩子的父母之前,先成为了老师,成为了班主任。如果把教育孩子比喻成一个实验。那么,我们在成为父母前,是在运用自以为正确的理论,在其他孩子身上进行实验,和家长沟通怎样教育他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慢慢变好了,我们便积累了好的经验,实验成功了。假如实验不成功,我们得继续找寻新的方法,新的角度。这个实验,能帮助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更快地找到合适的方法,少走弯路但也不能照搬。我们还是以“老师”身份自居的话,会很容易想当然地处理问题。在家里,我们最好把身份还原到爸爸或妈妈这个位置,你就是爸爸,你就是妈妈,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2、年轻的父母需要“家长”上岗证,好好学习成为“家长”。医生在成为医生之前要接受最少五年的高校学习,才能毕业,在经过一年的实习考核才能持证上岗;公交车司机需要考取专属的驾照才能上路搭载乘客;电器维修员也需考取资格证才能从事他的工作……唯独“家长“这个职业,不需要获得任何的资格证就能上岗。现在,我们所接触的部分年轻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成为“家长”前,有接受培训吗?没有。他们把孩子交给家中长辈照顾,有的只是为了顺从长辈,有的是为了能继续享受二人世界,还有的为了自己未曾实现的创业愿望……总之,以各种理由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机,错过与孩子相处的亲子时光。隔代照顾,衍生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问题。最终,这部分年轻的父母不得不为自己的缺位买单。
那么,我们的目光是否应该回归到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这个点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最不该推卸的是家长。俗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三岁、六岁和十二岁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节点,已经是父母的你是否错过了,还没当或准备当父母的你是否注意到?
小学老师希望,在孩子就读幼儿园开始,就对家长们进行相关的培训,做好家校共育的工作。中学老师希望,孩子交到他们手中时,和家长配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客观的原因与残酷的现实并不允许我们实现家长全员培训的美好愿望。即使有阻力,可家校共育的理念已经慢慢被大部分的家长认可。2018年,黄老师也是非常庆幸,与一6班的家长们已经慢慢探索出了一条合格家长的上岗之路。
二、作为家长学校的授课老师,和家长们分享家校共育黄老师从下面三个小点进行了阐述:1.妈妈适当退位放手。2.爸爸撑出家庭教育的晴空。3.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 在2018年10月,黄老师组织一(6)班的新生家长,开展了一次题为《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的家长学校案例教学座谈沙龙。1.妈妈适当退位放手沙龙一开始,黄老师便让爸爸妈妈们静心阅读《父母课堂》杂志2017年12月刊“孩子心声”栏目中《爸爸把我带成诗词迷》这篇文章。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章。毛毛爸爸在毛毛还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营造诗词氛围,引导孩子从对诗词产生兴趣到成为“诗词迷”。阅读完文章,家长们对文中毛毛爸爸的做法似乎比较认同。我问了在场的爸爸妈妈们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觉得,案例中的毛毛为什么能成为是诗词迷呢? 然后让家长们分享发言。我从旁点评家长的发言,或表示赞同,或表示肯定。家长总结说到,妈妈退位放手,让爸爸主导孩子的教育,和孩子发展共同的兴趣爱好,真的很有效。妈妈只是参与其中,使整个家庭的教育氛围变得和谐,也是教育的有效方法。其实,家长们的开始意识到,在学龄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爸爸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让妈妈也配合一起培养孩子的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能给孩子以安全感。我让家长们说出案例的成功关键,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家长座谈沙龙举行前一周,黄老师让家长们完成了一份《小学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全班44个孩子,回收有效问卷42份。她从家庭组成,参与教育孩子,照顾孩子和辅导功课,与班主任沟通四个方面逐一展示数据。当四组数据的百分比柱状图放在一起的时候(如图),清晰地揭示了班里家庭教育的现状,家长们从数据中发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母亲主导孩子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父亲缺位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漏洞被家长们自己发现了。 对,调查数据显示虽然爸爸妈妈对于教育孩子的关注度都很高,但妈妈还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角,父母一起辅导孩子的也只有39%的家庭能做到。妈妈适当退位放手,作为爸爸教育孩子的协助者,能改变家庭教育的现状。2.爸爸撑出家庭教育的晴空。四组调查数据,引发家长们思考妈妈退位放手的问题。那么,爸爸该怎样上岗工作呢?在海关工作的二胎爸爸进行了育儿困惑的分享,为爸爸们铺垫了参与家庭教育的心理基础。王爸爸说到,他一直很想积极参与我们一(6)班这个温暖大家庭的建设,见证孩子的快乐成长,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谈谈他在辅导孩子做功课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感受。首先,他觉得家长要调整好心态。他觉得不一定要赢在起跑线上,要着眼于未来,赢在终点线上,赢在最后,笑到最后。其次,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要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学习的计划性,并承担相应的责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的不一样,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差异,在辅导小朋友做作业的时候往往存在着分歧。因此,夫妻之间对孩子的学习辅导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更加有利于小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经过王爸爸的分享,在场的二胎妈妈们马上回应,看来真的应该让家里的爸爸也到场听听,黄老师提议的爸爸妈妈要一起出席家长沙龙,不无道理。如果家里的爸爸能像王爸爸这样,体谅妻子主动分担教育孩子的重任,让妈妈能安心照顾二胎,家庭一定会更和谐发展,孩子会成长得更加阳光自信。现场的气氛,开始热起来。黄老师顺着家长们的发言,用埃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论,把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的原因进一步引申。一般来说,儿童的成长期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0-3岁“婴儿期”的孩子。这时候的孩子从母体分离出来,对外部未知世界充满恐惧和好奇,100%依赖妈妈的照顾。3-6岁的“学龄初期”,男孩有了要干掉爸爸赢得妈妈的想法,女孩有了要和妈妈竞争爸爸的现象,妈妈的角色受到挑战。6-12岁“学龄期”,这个阶段是孩子社会规则养成的最佳时期。妈妈要适当地放权,放心,让爸爸参与陪伴的时间从10%增加到20%左右,过渡到中高年级,陪伴时间在50%以上,能够帮助孩子完成心理戒奶,形成自信顽强,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 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和教育慢慢取代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由此看出,爸爸为家庭教育撑起晴空,妈妈可以从中得到更多自由空间,爸爸妈妈互相配合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合力,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黄老师让现场的爸爸妈妈以家长的亲身经历把“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这个话题引向纵深处。杜妈妈分享了他们家每周的家庭会议和有趣的生气瓶。生气瓶,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玻璃瓶,杜妈妈给在瓶子最细的地方系了一条黄色的丝带。他们约定,无论家里的人谁要发脾气,就把生气的事情写在纸团上,然后揉紧,塞进瓶子里。孩子不会写字怎么办?可以打开瓶口,对着瓶子把生气的事情全部说进瓶子,说完马上盖上盖子,不要让生气跑出来。这是一个很巧妙的做法,因为当人生气的时候,会不经意说出一些伤害对方的话语。这时,心中的不快全部吐进一个瓶子,让瓶子把所有的不愉快悄悄接收,生气的人或许因为得到了发泄而平静下来。你瞧,孩子说着说着,很快会因为听到瓶子嗡嗡作响,转移了注意力,破涕为笑。家长呢?开始难以控制住的情绪,可能在找到纸和笔后,消了一半,动笔写着写着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就不气了是吧?杜妈妈说,她就是那个写着写着就不气的妈妈。旁边的杜爸爸站起来,搭着妈妈肩膀说:“看来,他们家的家庭会议是有效的,设置这个生气瓶,这一招对于维护家庭和谐,平息烽烟很管用。”杜爸爸此话一出,到场的家长笑翻了一片。在笑中,家长们似乎已经若有所思了。黄老师再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资料中说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承担着共同的责任,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教育孩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材料指出:家庭教育分工中,父亲缺位依然严重;改变父教缺失,母亲应舍得放权;父亲参与教育,需要社会支持。多重数据的指向性很明确,是为了唤醒爸爸参与家庭教育的意识,撑出家庭教育的晴空。3.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提供给家长们阅读的调查报告恰恰告诉爸爸妈妈们在家庭教育中,还需要哪些互相配合的措施?家长们经历了数据分析,案例学习,分享经验等环节后,慢慢从自已身上找到了家庭教育的不足,而在听取到其他家长好的做法后,在思考调整家教的措施。我只是起到协调现场气氛的作用,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座谈沙龙到此,爸爸们显然有所醒悟,妈妈们觉得自己憋着的累好像也得到了舒缓……可座谈沙龙的目的并不是为家长们提供一次发泄的机会,而是要使家校共育的具体措施落地,得到延续发展的。 黄老师顺势把《陪伴的时差》这个微视频的前半段播放。视频中,爸爸平时努力地工作,很辛劳,很想找到兼顾工作,平衡家庭的点,可难以实现。他和家人之间总存在一个小时的时差。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画面停留在“今年陪伴家人的时间只剩下12天。”现场的一位爸爸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告诉大家,这个情况就是他的状态,而且天天发生。他也很想解决这个世纪难题。短视频再现的情景,让爸爸们有着强烈的代入感。黄老师轻轻地问到,如果您就是视频中的爸爸,您会怎样做? 当时,在场的一位妈妈站了起来,她压抑不住激动的情绪说,她家的情况就像视频中的情况一样,她一周难得在晚上九点之前见到自己满身疲惫的丈夫。孩子的爸爸一直在为家庭付出,还要承担着职场的竞争,她很能理解丈夫的不容易。可是,作为同样在职场打拼的妈妈既承担着教育孩子,照顾家庭日常所需的重任,又要为孩子为家庭劳心劳力,辛苦自己扛着。说到这里,她已经没法再忍住泪水了。在她身边的爸爸这时站了起来,把妈妈紧紧搂在怀里。这一幕,是我设计情景再现环节时,没有预想到的。那位爸爸的表现也着实让在场的家长们动容,家长们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她把时间留给了在场的爸爸妈妈们,让他们把平时不好意思向对方说的话,一一说出,沙龙又一次掀起了高潮。 黄老师在想,如果父亲在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缺位了,错过了最佳的亲子教育时机,抱着“等孩子大了就自然好”的心态,到了想补救时,可能无从切入。妈妈们理解爸爸工作的辛劳,爸爸也需要反过来体谅妈妈照顾孩子的不易。只有爸爸妈妈一起行动,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黄老师于是抓住了这个时机,利用头脑风暴的席卷,让每个讨论组拟出一份教育孩子的共同约定。每个家庭在小组内拟出约定的基础上,选取适合自己家庭实际的,形成一份属于自己家庭教育的约定。家长们共同完成了班级《爸爸妈妈教育孩子的约定》,也拟出了自己和家人的约定。气氛融洽,没有互相埋怨,只有真诚相待。(这是授课现场,家长们互相写下约定的场面)为了使家长座谈沙龙有个完美的结局,黄老师告诉到场的爸爸妈妈们,其实,刚才的短视频还没有真正结束,我们看看柳暗花明的大结局吧!黄老师便把《陪伴的时差》这个短视频的结尾部分呈现。是的,一个家庭拥有和谐的氛围,丈夫对妻子疼爱,妻子对丈夫理解包容,父母合力创造温馨的环境,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共同参与。三、作为二胎妈妈,深感教育孩子需用父母共同参与的重要性 二胎现象现如今出现在很多人的家里,代表着独生子女时代的结束。小编想问问大家,有读过《正面管教》这本书吗?书的作者尼尔森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尼尔森她还是一位7个孩子的母亲。她也曾经为孩子们别再打架、不要争抢玩具、能乖乖地完成作业而不得不施展威胁、吼叫和打的伎俩。这样的生活,直至到第三个孩子出世后,她忽然明白了,当自己说了一百遍都不管用的时候,真正的“笨蛋”是自己,是自己忽略了孩子的出生顺序,对孩子的成长的影响。1.不同的顺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性格。尼尔森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出生顺序能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其实,置身于一个家庭就好像在演一出好戏,出生的不同顺序,就好像戏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各明显独特的性格特征。那么,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尽管孩子们有相同的父母、相同的家庭、相同的邻居。造成孩子各不相同的最重要原因,是每个孩子对照自己,所感觉到的环境做出的不同的反应。大多数反应都是以孩子们把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进行比较为基础的。排行最大的孩子往往被赋予了负责任、领导者、好胜、独立、保守等形容词。排行最小的孩子往往是被娇惯或被欺负的对象,他不仅被父母娇惯,还受到哥哥姐姐的娇惯或怨恨,但他们大部分有更强的创造力,并且爱玩。至于排行中间的孩子会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老大的特权,又没有老小的好处,一般情况会是家中兄弟姐妹的调解员。而独生子的性格既有可能像老大,又有可能像老小,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感觉不到那种后面被人追赶,威胁自己地位的压力。但是,他们也有可能因为没有同龄人的陪伴,而会害怕孤独。 2.巧妙运用出生顺序能更了解孩子,更有效的对待孩子。在过去的40年里,独生子女占据多数,现他们已为人父为人母,很有可能忽略了出生顺序对孩子的影响。近年,乃至以后更长的日子,二胎时代会逐渐替代独生子女时代,多数家庭里的独生子会因弟妹的到来而变成了家中的老大。有了弟弟妹妹后,原来独尊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变得难教,为什么事事与家中的小宝计较呢?细读第三章,不难发现对一个孩子的出生顺序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更明智地揣摩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如一个曾经是独生的孩子,当其他孩子加入家庭时,把自己“掌上明珠”的位置夺走了,让他忽然之间代入了什么都要让着老小,迁就老小的角色,这对孩子来说是令其非常生气的事。家中的二宝的出现,是原来加单的家庭结构一下变得复杂:如果是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老二可能备受长辈的娇宠,乃至身为姐姐的老大陷入困境,嫉妒和怨恨老小的心思得不到纾解,老大要么会变得不愿意例会周围的人,要么事事抢风头以引起长辈的注意。如果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老二会因为哥哥的迁就和爱护,渐渐发展成女性角色的老大。原来是家中老大的哥哥,有可能变得更独立,更有主见。如果两个孩子都是男孩,而且他们之间相隔的年龄有四年以上,老大“被赶下台”,老小便会有心理老大的效应,填补家中的角色空缺。如果两个都是女孩呢?情况比较乐观吧。因为坊间有言道,两间招商银行,富贵之大兆也。基于这种了解,能帮助家长和老师理解避免骄纵孩子的重要性,理解为老大提供机会让他感到输了也没什么,不必凡事都求第一的重要性,理解帮助排行中间的孩子减轻挤压感,理解帮助家中老小慢慢融入家庭而不是一味得到宠爱等。黄老师在想,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在家庭成员结构发生变化时,对教育孩子方式进行改变,让家中的大孩子不单有迎接新成员的心理准备,而且有参与家庭事务解决问题的经历,让他(她)感受到价值感和认同感,对于孩子的成长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所以,黄老师也给她们一6班可爱的家长们推荐阅读《正面教育》这本书,作为家校共育的必读书籍。家长们在了解孩子的出生顺序对家庭的影响后,已经有二胎的家庭更明白为什么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更积极配合了。这些变化,直接反应在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方面。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们的家长把自己丰富的工作资源带进课堂,这是过去一年里,一(6)班的大事记照片。几乎每月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有两到三次不同形式的的活动,班级在年级和学校的各项比赛中,名列前茅。“身体棒棒,学习棒棒,六班棒棒”的口号已深入孩子们的心扉。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积极参与班级建设,走进课堂;互相协助经营好家中的事务,走近身边;爸爸妈妈平衡孩子之间的关系,走入内心。2019年9月,黄老师以交流老师的身份踏进了区里一所镇属的中心小学,遇上了另一群一年级的小朋友以及家长。也刚好接手一年级,班里的家庭情况和结构比我预计的要复杂而且多样。有的事情是她从事教育19年以来,未曾经历过的。对于班上很多的家长来说,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并不能轻易说得清楚,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并做到的。所以,她更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简单化,用实例引发更多的家长去思考这个问题。最后,黄老师在结尾中说道: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共同参与,将不会是一个标题,而是一个成功的家庭座谈沙龙,一张有分量的家长合格证,一项长期坚持做好的家校共育建设工作。听后感选登
全国永要德育联盟讲师团第48期讲座完满结束!
我们会定期推出优质的德育讲座,把先进的理念,实用的管理成果分享给大家,敬请期待
可能有老师会问,如何加入讲师团?如何加入讲座群?
请阅读下文,详细了解加入讲座群的申请流程!期待遇见您!
“全国永要德育联盟”微信推文编委会:
刘永要、林世根、卢惠敏、刘文生、
曾景志、黄诗梅、刘亚红、吴燕飞、
何晓华、叶灿明
本期编辑:刘文生
加入全国永要德育联盟讲座群方法
1、添加刘永要老师微信liangzaiyao2019(请备注:地区+单位+姓名,不愿意实名者请不要添加);
2、写100字以上申请私信发给刘永要老师;
3、承诺听完讲座后写100字以上感悟(连续两次不写,请自动离群;群管理员也会不定时把未能遵守承诺的老师移出群)。
4、加入群后,请积极维护团队声誉,积极推广讲座相关的公众号信息,以让辛勤付出的老师们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
我们努力营造更好的研修平台;我们想把优质免费讲座提供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我们想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互相砥砺,共同成长!
无论您漂泊到何处
这里都是您的灵魂树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