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胡萝卜怪读后感(儿童爱护植物阅读感想《胡萝卜须》读后感)

通常我们一想到儿童文学,一般会将其和温暖、爱、幸福等美好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胡萝卜须》却和这些词都沾不上边,有的只是被嘲讽,被捉弄,被欺负,因而《胡萝卜须》也被称为“黑色童话”。正是这本童话书告诉我,不是所有的童话都是王子公主,都是父慈母爱,《胡萝卜须》从现实生活入手,少了王子公主的浪漫,多了童年的黑暗和心酸,少了小孩子的奇思与童真,多了内心的不堪和暴虐,少了温暖人心的故事,多了无爱的绝望。

一个叫“胡萝卜须”的小男孩,满头红发,一脸雀斑。他的家给不了他任何温暖,只有母亲的捉弄,、爸爸的冷漠、哥哥姐姐的欺负嘲笑。在书中,哥哥叫费利克斯,姐姐叫埃内斯蒂娜,只有胡萝卜须没有名字,只因为满头红发,被称作“胡罗卜须”。胡萝卜须简直不像是一个亲生的孩子,连捡来的都称不上,毕竟出于心疼和同情才会捡。我无法想象为何一个亲生母亲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胡萝卜须尿床了,母亲当场面不改色,却在背后将尿液加入到羹汤中,喂给胡萝卜须喝。更令人心酸的是,胡萝卜须一脸镇静地说:“我早就猜着了”。我不知道胡萝卜须在知情的情况下依旧喝下了,是已经习惯了,还是因为想要得到妈妈喂他喝汤这一点温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令人无比心酸。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事情,比如,胡罗卜须睡觉打鼾,母亲掐到胡萝卜须直到出血;胡萝卜须被大哥的十字稿砸破脑袋,家人却围着晕血的大哥等。在胡萝卜须母亲的身上,压根看不到一点母亲的温暖,柔和,对孩子的爱护,有的只是对胡萝卜须的嘲弄和偏见。正如在《山鹑》篇中,胡萝卜须得到杀死动物的任务,胡萝卜须内心是不愿的,但是提出换任务被拒后依旧干着弄死猎物的任务,这时候的胡萝卜须母亲说道,“不要假慈悲,你心里才快活呢”。在胡萝卜须母亲心中,他就是这样一个心肠硬的家伙。

除了胡萝卜须的母亲,胡萝卜须的父亲也是一个冷漠的人,他不管太多家里面的事情,对妻子也没有尊重,在《一点面包》篇中,胡萝卜须母亲问他要一点面包,他“用指尖在自己盘子里拣了一小点面包,严肃而阴沉地扔给了勒皮克太太。”胡萝卜须此时嘴闭得紧紧的,“那位做父亲的竟然当着自己儿子女儿的面,把他们的母亲当作顶顶下贱的东西。”相较于母亲的捉弄,除了冷漠,这位父亲并无其他过分之举,因而胡萝卜须自己在内心计数,“爸爸打我不像妈妈打得那么多。”另外,胡萝卜须的哥哥姐姐也扮演着一个看戏人,嘲讽人的角色,如,姐姐用篦子给胡萝卜须篦出了血,找厚重的福音书给胡萝卜须拿;哥哥骗胡萝卜须吃草,让胡萝卜须背了一整天的猎枪等。

胡萝卜须好像有家,但是又好像没“家”,没人爱的绝望,使得胡萝卜须在成长中极度渴望被爱,被关注。为此,胡萝卜须做了不少傻事。为了迎合大人的喜好,“只喜欢母亲吃母亲喜欢吃的东西”;明明讨厌发蜡却害怕被别人大笑一场,心想着“最好还是让人家以为我对发蜡不讨厌”;在去打猎的途中,即使脚被磨破了,也一声不吭;听见母亲想要辞退老女仆却师出无名,故意将烧开水的锅拿走,让老女仆把事情搞砸。为了获得关注和爱,总要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如,宣称自己不需要喝水,装作大人的模样称自己绝不馋嘴而只吃干面包。其中有两篇极度地展现了胡萝卜须缺爱的特征,在《红脸蛋儿》中,只是因为学校里面有一个同学长着极为可爱的红脸蛋,获得了老师的关爱。胡萝卜须嫉妒,因此辱骂同学,状告老师,甚至最后徒手砸碎玻璃,握着玻璃碎片,将满手的鲜血涂满一脸,大声叫喊着:“谁叫你亲吻他不亲吻我。”“瞧,我也有个红脸蛋呢,只是我想叫它红。”另外在《钢笔》一篇中,父亲来学校看望胡萝卜须,胡萝卜须幸福地想要亲吻父亲,却发现父亲左右躲闪,敏感的胡萝卜须在心里想是不是父亲不喜欢自己,在心里想,“今后我成绩更好一;现在我亲吻父亲是不是会叫他不高兴。”直到在篇末父亲说:“你搁在耳朵上的那支钢笔会把我的眼睛戳瞎的。你想亲亲我,就不能把它放到别处去吗?”这一句话让胡萝卜心花怒放,“现在我终于知道是这支钢笔使你害怕,我心里真高兴。”

之所以这本书被称为“黑色童话”,除去童年的不幸与偏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有两篇直接揭露出来了孩子内心的黑暗和暴虐。在《鼹鼠》篇中,胡萝卜须在路上碰见了一只鼹鼠,玩了很久,而后想弄死它。“鼹鼠的脚断了,脑袋开了花,脊背也碎了”。可是鼹鼠还是没有死,胡萝卜须辱骂它,朝它吐口水,将它抛向天空。直到胡萝卜须“眼睛里含着泪水”“发疯似地拍打”。一开始胡萝卜须也许是因为内心的恶作剧,但是后面流着眼泪发疯地扔鼹鼠,这是他看到了在无爱的环境下,挣扎着的自己,正如他厌恶着鼹鼠一般厌恶着自己。还有《猫》中,胡萝卜须能在前一秒温柔地抚摸着老猫的脊背,给它喝牛奶,却在后一秒瞬间翻脸杀死老猫。最后又遭受梦魇的缠绕,无法脱身。这两件事情并不能证明胡萝卜须就是一个残忍的坏孩子,在今天,依旧有很多小孩子玩蚂蚁,玩蛐蛐。每个孩子小时候并不是完全百分百纯真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善良的品格很大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所谓的“残忍”也只是大人眼中的“残忍”。

胡萝卜须对周遭一切的感知是清晰的,他明白自己不讨母亲欢心,才会对新来的女仆说要想讨他母亲欢心,只需要讲他坏话就好,才会当自己被大哥的十字镐砸到头破血流时不叫,“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再怎么叫喊也没用”,才会面对周遭的人的嘲讽或者是赞赏,都“同样用冷漠的态度去对待”。即使已经清晰地明白了周遭人的嘲讽和冷眼相待,胡萝卜须还是极度想要被爱,笨拙而又满怀真诚地做着一些事讨欢心。可是胡萝卜须的努力并没有换来被爱,反而嘲笑更甚。在胡萝卜须经历这些事情后,他有了个人的独立意识,他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反抗。胡萝卜须母亲指使胡萝卜须去买黄油,胡萝卜须拒绝母亲的要求。在面对父亲时,坦言“要是你叫我去磨坊买一斤黄油,我准会为你而去,只为你去,但我决不为我母亲跑这一趟。”“我决定不再喜欢母亲了。”“我只有一个母亲,可这个母亲不喜欢我,而我也不喜欢她。”这是一个尝试过改变,却无望的孩子最后的妥协——不再喜欢母亲了。

整本书都是由一个个生活片段串联起来的,无所谓情节故事,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两句对话,但是却不枯燥,反而饶有趣味。周国平先生说“一本叫‘胡萝卜须’的书看得我又笑又流眼泪”,我想流眼泪大概就是这种心酸吧,而笑却是胡萝卜须在做着“蠢事”后内心成长起来了的一种欣慰吧。《胡萝卜须》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儒勒·列那尔,这本书是他送给孩子的礼物。儒勒用凝练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的童年故事,这是一种真实的童年经历投射。儒勒·列那尔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母的拳打脚踢中度过,他的父亲是一个公共工程的承包人,性情粗暴;母亲十分严厉苛刻,喜欢体罚孩子。和胡萝卜须一样,儒勒·列那尔也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母亲均偏爱哥哥姐姐,儒勒·列那尔在家里动辄被骂,被打。

肖复兴推荐中学生反复读《胡萝卜须》,因为比较贴近中学生心理。谁没有过为了获得关注刻意去做一些事,为了获得父母欢心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呢,又有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接受过傲慢的、偏狭的眼神呢,谁又没有在童年暗暗释放过隐藏在童真下的荒诞的、扭曲的暴力呢,又有谁,不是“胡萝卜须”呢。一个渴望得到爱却始终未能获得爱的孩子,即使偶尔得到来自亲人的一点点善意,他也要小心翼翼,生怕惹恼了对方。《胡萝卜须》可以说得上是一部少年心灵成长史,胡萝卜须从接受到偏见,想要自杀,到渐渐明白了只有独立才能挽回自尊,学会去反抗不合理的要求。胡萝卜须是一个极端糟糕情况的设定,整个天地,没人爱他,却接受到四面八方异样的眼神。在他的身上我们总会找到一些影子,一些童年受到的偏见和嘲讽的影子,深深地引起了共鸣。正如文中的胡萝卜须成长,放下过往,一路破碎瓦解,勇敢地走出阴影,才能获得重生。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

《胡萝卜须》并不是一本单纯给小孩子看的书,从另一个维度来说,《胡萝卜须》也是给大人看的书。如果大人能知道小孩子在想什么,爱与被爱的默契一定好过现在。多少次胡萝卜须想要获得赞赏却被忽视,多少次胡萝卜须好心办坏事被母亲责怪,多少次胡萝卜须只为了克制自己的痛苦而隐忍不发,多少次胡萝卜须为了讨好父母而改变自己……在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书中的胡萝卜须,爹不亲妈不爱,哥哥姐姐都爱欺负他,他甚至羡慕般地说“可惜不是人人都能当上孤儿”。如果父亲能再多一点点地关注他,如果母亲能少一点点苛责捉弄,如果哥哥姐姐能少一点点看好戏,那胡萝卜须也许就不是我们书中看到的令人心酸流泪的小男孩了,而是一个温暖长大的小男孩。少了一部黑色童话,却多了一个平凡男孩。

在童话书《小王子》中,我们看到的是小孩子纯粹、明净的内心,毫无渣滓的灵魂,是浪漫的。即使大人不能理解小孩子的星空、森林、大象、蟒蛇,他们对数字的关心超过对事物本身的关心,他们会更关心这个新朋友多少岁,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体重多少……而不是这个朋友怎么样。但是终究《小王子》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成人对孩童单纯的美好追忆,可是《胡萝卜须》却更像成人无法摆脱的童年的阴影和心酸,无法逃脱,跟随一生。不同于现在一些所谓的毁童年的“暗黑童话”系列,《胡萝卜须》是真正在描写着一个男孩的不幸,每个接收到偏见异样眼神的孩子的童年,在黑色中我们更能懂得修炼自身的宝贵,更能懂得个体独立意义所在,更能懂得永怀希望地面对成长的勇敢。也许有些人认为《胡萝卜须》不适合给孩子看,或者都能算作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儿童文学都需要美好的结局,儿童文学之所以称为儿童文学在于它能引起儿童内心的共鸣,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于能引导孩子,能教给孩子一些道理,生发出更多的爱与力量。《胡萝卜须》是儒勒送给自己儿女的一本书,是儒勒站在成人的角度回望自己的童年的记叙,胡萝卜须即使面对外界方式不详的傲慢和偏见,并未失去力量,即使想过自杀,但还是学会去勇敢地面对青春舞台中的偏见,学会去表达自己的诉求,最终完成了蜕变。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