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家校社共育优秀成长案例(爱护儿童的项目名称为孩子装上生命的翅膀-家校社协同助推未成年人心理发展 | 第五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十七))

本案例来自第五届(2023)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征集活动,内容及图片版权属于案例提供机构,禁止随意删减、转载,侵权必究!文中已隐去隐私信息。项目名称:为孩子装上生命的翅膀-家校社协同助推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项目周期:2021年9月-2022年11月服务提供方:上海市静安区心理咨询协会服务受益方: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辖区内的学校及家庭

所属领域:社会心理服务

 案例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且呈高发、低龄、重症化增长趋势,尤其经历疫情三年,对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它就像导火索一样,把原本就存在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更加显性化。青少年危机事件频出,生命教育问题不断出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教育的痛点、家庭教育的难点。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保障和支持。引导家长、教师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家校社的协同势在必行。

上海市静安区公益创投项目之《为孩子装上生命的翅膀——家校社协同助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落地于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街道,旨在通过推动家校社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协同努力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发展服务网络。

项目在街道成立“未成年人成长中心”,辐射支持辖区内学校、家庭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对试点学校的学生开展“为孩子赋能”全覆盖生命教育,激发内在力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建立“目中有命”的生命观。怎样认知生命,就会怎样对待生命,是珍惜、浪费还是自毁?通过系统的心理课程,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弹性,建立救助意识;通过亲职工作坊、亲子团体辅导、为父母与家庭赋能;通过心理讲座、班主任工作坊等多元形式且贴近需求的内容,为教师、学校与社区工作者赋能,引导家、校、社协同力量共同参与和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用包容的心态接纳孩子的心理问题,用智慧的引导助力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持续地推动唤醒未成年人的内在力量(生命力)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进而助其获得成长。通过三个维度系统工作,专业心理服务内容研发,在项目工作周期内,共计服务5097人次。项目获得市、区级媒体的长程报道。

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如何构建“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格局,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健全心理发展创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支持系统,需要更多持续的探索。 案例背景 

疫情三年,对每个人都会有长期的影响,尤其是疫情期间大规模暂停社会活动造成的反复的社会隔离,对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它就像导火索一样,把原本就存在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更加显性化。去年上半年学生居家网课期间,心协专家不断接到来自中小学和家庭有关关系危机、生命危机、学习危机的求助电话;下半年重返校园,协会专家即刻投入到调研、探讨青少年专注力水平下降的问题。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2021年11月份在新华社帮助下,调查了社会心理的适应情况,涉及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上升很多,如焦虑、抑郁、情绪失控、自杀等。院长彭凯平总结成“四无”: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逼着,孩子就不爱读书;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抖音等社交媒体活动;对真实的人和事情没有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如何从根本上去唤醒未成年人的内在力量(生命力)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以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正在越来越被重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在心理咨询室等硬件建设尚进步明显,但软件建设明显不足,需要加强。社会支持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及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家校社协同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及系统的支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促进了全社会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

 需求分析 

一、家校社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缺失

近几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且呈高发、低龄、重症化增长趋势,尤其是经过三年疫情,青少年危机事件频出,生命教育问题不断出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校教育的痛点、家庭教育的难点。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按照人类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在青少年时期,在认知方面应达到抽象思维的形式运思期,在心理方面应达到自我认同,在社会性方面应达到互惠合作的道德循规期。然而,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未成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这就是缺乏生命教育、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后果。

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教育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保障和支持。引导家长、教师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和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护航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缺乏认知和管理生命的教育课程体系

世界上有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以归纳到这三个方面,一个认知生命本质的人,他会珍惜生命,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一个知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人,会具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具有人文情怀;一个知道主客观关系的人,会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世界,以客观的、坚韧的、自信的态度去做事。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较为单一的学校选拔和价值评价体系,让未成年人长期处于“内卷“之下。“空心病”、抑郁、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对生命价值无感受、校园欺凌等等问题,急需通过构建精神结构提升学生的精神力,此为“道”,是人精神层面的免疫系统。目前,校园的有关课程呈空白,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提升未成年人的生命力,就需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爱护生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弹性及求助意识,引导他们具备目中有命,如何认知生命就会如何对待生命,是珍惜、浪费还是自毁。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心理专业上,知识普及不足,专业培训机构与广大的受众群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渠道不畅通,普通父母并不具备识别及筛选优质内容能力。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修通

家、校、社在协同共建上需要一个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援的过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专业力量持之以恒的理解、支持、疏导与修通。 服务过程 

《为孩子装上生命的翅膀》,这个项目旨在通过推动家校社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协同努力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发展服务网络。我们从为孩子赋能/为父母赋能/为教师赋能三个维度展开工作。在项目工作周期内,共计开展服务活动131场,心理辅导活动104次,危机干预30人次,总计服务5097人次,该项目获得市、区级媒体的长程报道。

在宝山路街道的鼎力支持下,在社区开设“未成年人成长中心”, 通过每周稳定时段的心理辅导,危机干预、通过提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科普手册(400册),服务社区家庭。同时我们在街道所属的宝山路小学试点以下几方面工作:

1、为孩子赋能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系列生命教育课程84场,直接受益2268人次。系列课程分为6个主题,旨在引导孩子建立“目中有命”的生命观(怎样认知生命,就会怎样对待生命,是珍惜、浪费还是自毁)。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爱护生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增加心理弹性和求助意识。

2、为父母、为教师赋能

 父母(家庭)和教师(社会)是孩子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依恋者,需要培养依恋者角色意识和操作技能。

我们分别开设“父母同行”系列亲职工作坊十场,系列亲子团辅十二场;开设教师系列沙龙《在关系中成长》六场,《班主任心理工作能力建设》系列工作坊六场,以社会化、生活化的典型案例切入,引导父母和教师认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家校协同的沟通之道;引导父母和教师学习调整情绪状态的策略与技术,使得自己在面对教养、教育困境时,能够保持稳定而理性的状态。通过系统学习,意识到尊重、理解、接纳,是促进儿童发展基本社会和情感能力、培育心理韧性的重要元素,在积极面对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品质。活动直接受益1352人次。

通过专业工作,有效提升孩子、家长、教师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认知,带动行为上的改变,最终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孵化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导师队伍。协会克服物理环境上的障碍,线上、线下的督导会、教研会贯穿始终,为项目的执行提供坚实有力专业指导与精进。

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编撰《儿童心理健康科普手册》400册,收录活动过程中来自家长、教师的典型案例、感悟共计86篇,《教育启示录》已编撰成册,以社会化科普的形式传递知识、传递影响。

3、宣传辐射

在项目工作开展的一年多时间中,我们也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2022年1月6日,协会联合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孙时进)工作室、上海市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静安区地区办、静安区文明办、静安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和名师,举行了“为生命奉献专业-校社协同助力未成年人教育”研讨会,获得很好的反响。

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东方教育时报,静安融媒体中心等宣传机构,在我们项目开展过程中持续跟进报道,共计25次,多次被“学习强国”转载。

 成效评估 

项目由上海静安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进行项目评估与审计检查,评估等级为优秀。

项目通过三个维度的赋能服务,在社区建立“未成年人成长中心”,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家校社”协同支持网络。项目秉持“家校社”协同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及系统的支持服务理念,开展“为父母赋能”、“为家庭/父母赋能”、“为学校/教师赋能”活动,通过引导式的追问、探索和交流,为孩子提供了生动、系统的生命教育学习,为育人者提供了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与实际操作方法,获得活动受益者的好评。

疫情网课期间,项目能够及时分析新形势、新需求,为历经网课、复课的孩子提供契合需求的课程内容,“从帮助孩子适应复课说起”、“重返校园,如何调整”,协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通过《儿童心理健康手册》、《教育启示录》持续科普宣传,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力量持续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宣传渠道广泛,先后通过东方教育时报、学习强国平台及第一教育等市级媒体、上海静安、静益之家及区社联会等区级媒体进行项目报道,周期内共计发布报道25篇,项目知晓率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项目价值与意义 

时代在发展,心理服务在社会治理过程当中,已经从过去的“锦上添花”变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全局观、系统观,探索构建真正为人民所需、切实符合需要且被接受而且所欢迎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综合发展。

中国家庭尤为关注子女成长,这是全社会关注的议题。通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未成年人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建立目中有命的生命观,建立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心理弹性与求助意识,有助于未成年人的自我健康发展。家、校、社协同发力,是协会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心理健康的支持体系,通过构建生命力、学习力,唤醒未成年人成长的内在力量,最大限度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协同努力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协会将继续推动项目从深度、广度进一步探索,在我们的努力推动下,已正式成立“上海市生命教育研训实习基地”,推动家校社协同系统建设,深耕心理服务内容的研发,培育一批有专业、有社会治理宏观意识的专业工作者队伍,真正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家、校、社,各方的更大合力。

 专业反思 

1.借力社会服务,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青少年除了长身体,还需要长精神。在疫情网课以及返校上课期间,我们接到大量来自学校、家庭的求助。我们深刻体悟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重点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变成促进心理发展。如何认知生命,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构建培育正确的生命观,需要系统的学习。

生命教育仅靠中小学的心理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需要社会专业力量的支持,形成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家校社协同提升学生、家长、教师的生命素养,共同帮助未成年人发展健康的人格品质,成长为国之栋梁。

2.培养师资队伍,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国内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大致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进行学科渗透。如科学、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科学、历史、生命科学、思想政治和社会等学科,都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二是开展生命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如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春春期教育、生涯教育等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都不全面、不系统。生命教育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有其固定的内容,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在“双减”的背景下,学科教学关注提升“何以为生”知识技能的效率,疏于讨论“为何而生”的生命意义的情况下,单独设置生命教育课程,以专业系统的方式讨论这些“安身立命”的问题,是非常值得和必要的。同时,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或者生命教育活动的教师,需要具备系统的专门的生命教育知识和能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注意

请各参评案例于6月25日前提交申请表如有问题请联系:13910180724(同微信) 方老师加入十佳案例评选活动,你将有机会:

①在《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汇编》发表

②组委会将邀请优秀案例代表出席第十七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③在大会现场,由专家评审为获奖个人或单位颁发牌匾

编审/晨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