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孩子的要求(古文中爱护儿童的古诗古代文人大家对待儿女的态度,尽在诗词中)
看着家里可爱的宝宝,爸爸妈妈们喜欢在抖音、西瓜视频、美拍等视频里面发布孩子的生活动态,而最广泛发布生活动态的是在朋友圈。可古人若想晒儿女,除了和亲朋夸耀,他们怎么办呢?他们的方法更深远更长久,他们比拼才气,通过文采记录儿女,流传千年。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笔下的小儿女形象!
爱子亦责子
陶渊明《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却无一类父。大儿子阿舒16岁了,非常懒惰。二儿子阿宣不喜欢学习,三儿四儿十三岁了,却不识六和七。小儿子九岁了只知道寻找栗子和梨。对于此诗,唐代杜甫认为陶渊明是在责备孩子们不思长进。宋代黄庭坚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虽是自责,却责备中带着诙谐,带着父亲的期冀与关怀。老鸭更认同黄庭坚的说法,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他不会真愤怒自己的孩子们不思长进,而是责备中带着浓浓的关怀,为孩子们成长忧虑。
辛弃疾《最高楼·吾衰矣》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
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当代社会滋生了很多“富二代”不管富裕与否,家长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们,为孩子奋斗终身。孩子呢,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啃老族,在古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此词骂儿子骂得很过瘾。
辛弃疾的儿子不想让老爸退休,想着让父亲做官再大一些,多置些田产。辛弃疾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以穆生、陶渊明为榜样,不与他人为伍。而且明确告诉孩子,不仅我要退休,退休后的生活我也安排好了,休憩旧园子,取名“佚老”。并告诉孩子们,田地千年会换无数主人,谁能保障拥有一辈子、几辈子?警告孩子,不要再多说了,“我意已决”。辛弃疾的豪迈比我们想象中更要坚决,一种“老子就要退休”的坚决。
父亲们对于男孩子有期望、有担忧、有责备,那么古代的父亲对女儿如何呢,我们也来看看。
浓浓父女情
韦应物《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对于韦应物,名气不如元稹,人品却高出元稹太多。元稹把爱情写得非常伟大,转身却娶妻纳妾。韦应物年少狂放,后来浪子回头,妻子元氏过世后,未再续弦。
韦应物有两个女儿,妻子早丧,待长女出嫁时,韦应物谆谆教诲,身兼母职,对女儿的关怀跃然纸上。长女离开后,与小女儿相视痛哭,一番老父亲爱女之情跃然纸上。
关于“退休”问题,与辛弃疾不同的是白居易。白居易中年得女金銮子,他在《金銮子晬日》中写道,“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为了女儿,要继续努力,不停的奋斗。可惜天不假年,金銮子三岁而卒,后又得一女,名为阿罗。白居易感叹阿罗年幼,自己年迈,《吾雏·吾雏字阿罗》:“蔡邕念文姬,于公叹缇萦。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
阿罗结婚生女后,白居易为外孙女赋诗,《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今旦夫妻喜,他人岂得知。自嗟生女晚,敢讶见孙迟……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对女儿的爱延续到对外孙女的身上,一种爱的传承。
若说爱女,我们不得不提左思的《娇女诗》。左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惠芳,小女儿名纨素。左思截取两个女儿的生活片段,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使两个少女跃然纸上。小女儿娇憨可爱,大女儿矜持爱美,“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却又稚气未脱,“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惠芳听到要责罚她,就哭了。真要责罚吗?不是,吓唬吓她呢。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常见?写得真切而逸趣横生,仿佛给两个女儿拍了好多张生活照片。
古人对待儿子笑骂言谈,爱子则责子,让儿子有一种承担的责任。爱女儿则是为其远虑,看女儿各种好,恨不得把千般宠爱都给女儿,从而多了一份沉重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