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尊重爱护儿童善良的天性孩子天生就是善良的?必须掌握的“3步”呵护孩子的善良)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小女孩在路边看到一只流浪狗觉得很可怜,但是因为她的父母不允许她把小狗带回家,小女孩就在路边着急大哭。后来,另一个家里有狗狗的家庭收养了这只流浪狗。

我被这个很小的故事温暖了好几天,这个孩子和收养者一起传递出希望和温暖的真实故事,完整了善良的意义,更延伸了行善的内涵。

01

善良=同理心+关爱他人的行动

每一个孩子,也许都是自带最纯真的善良属性吧。就拿我家两个孩子来说,我也无时无刻不被他俩的善意呵护着。

我生病的时候,孩子会拿着纸巾和水放在我面前,揉面团一样揉了一堆小玩意放在我床头,给我打气,告诉我,妈妈看到就不会病了。

外出去散步的时候,Eric自己蹲下来拦住我们,说,“妈妈,我们不要踩到蚂蚁哦,先等蚂蚁搬完家我们再走”。

幼儿园的小朋友生病了,Joshua会拉着我跟他写一晚的小卡片,歪歪扭扭地练习了好几页草稿,只是为了和他的好朋友说,“你要快点好哦,我有一些糖果送给你”。

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从小事里折射出来的、孩子最初的善良,以及最真实的体贴,何其珍贵。

善良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同理心”。

当孩子通过感知你的情绪,你的哭泣、微笑、恐惧、生气和沮丧的时候,给到你相应的情绪反应力,这份情绪感染的力量,便是孩子最初的善意行为,我们叫“同理心”。

善良的第二层含义是,“关爱别人的行动”。

而当孩子在同理心的驱动下,对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做出友善行为的时候,我们孩子的善良才算是被完整地体现。

在所谓理智的成人世界待久了,越觉得孩子的善良多么难能可贵,我也相信,善良会是孩子未来可以行走世界的品格之一。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平克说:“具有创造力、同理心,能关爱他人、观察趋势,并为事物赋予意义”的高感性人群,会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

爱是一种能量,理解和关爱别人的能力,可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善良最强大的锋芒在哪里。

即便在现实中总会有坎坷、挫折和无能为力之处。但我想,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有更恰当的方式,保护好孩子的善意。

02

善良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

《黑镜》中有一集描述了这样子一个妈妈。

她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纯真的,只要让孩子从小隔离一切的丑陋和不愉快,孩子自然可以永远善良、天真和幸福。

于是,她选择在女儿的大脑中植入高科技芯片来过滤世界上所有的恶。

但是,这样真的能保护住这个孩子吗?

不能,与恶和现实绝缘,只会让孩子失去对风险的基本评估和妥善规避能力。

因为不忍心孩子的善良被现实击垮,所以选择隐藏住一切的丑陋;因为想让孩子的善意得到保护,选择了不惜任何代价去迁就孩子的想法。

换来结果却是孩子“善意”地认为毒品是无害的,交往也不会有接触的禁忌,即便是割脉,也是她寻求真相的一种方式。

善良和现实并不冲突。脱离现实的善意,并不意味着幸福和美好。

我始终认为,孩子的善良,是需要通过父母的教育来塑造。不是用高科技芯片把孩子保护起来,孩子就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只有在生活中让孩子明白,并亲身体验,原来他们可以成为有责任心、有力量关爱自己和他人的人,孩子的善良品性才能最终形成,并伴随一生。

这份明白和体验,包含了父母的三个步骤,我想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可以,也有能力做起来。

03

让孩子学会自我觉察是第一步

不知大家还有没有这样的记忆,当我们带年幼的宝宝出外,听到别的孩子在哭,自家的宝宝也哇地一下哭了起来;

当我们和孩子进行绘本阅读的时候,可能某一处情突然就让孩子落泪不已;

甚至是一个在我们看来可有可无的摆件、一个盆栽,都会日夜牵动孩子的心思,成为孩子无时无刻不挂在嘴边的大事;

还有我在前面分享的两兄弟在生活中体贴而善意的行为……这些其实都是孩子在学习和表达善意的过程。

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感同身受。

当孩子萌发同理心想法,或者同理心起作用的时刻,便是孩子最好的“自我觉察”时刻,也是让孩子感知善良的重要时刻。

蹲下来,轻轻地抱住孩子,对他说:“你细腻地感受到了别人的感情,你是个贴心的孩子。”这是在肯定孩子同理的情感。

认可孩子的帮助,注视孩子的眼睛说:“你的行为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有力量。”这是在肯定孩子同理的行为。

这些话时常被我们忽视,但是它们无比重要。

这些话能提升孩子对善良的感知力,让孩子觉察到他的行为是一种善意的举动,也让孩子明白,原来对别人表示关心和安慰,自己也同样能收获幸福感。

04

与孩子在生活中践行善良是第二步

我前面说了,善良=同理心+关爱他人的行动。同理心,需要在生活中感知,关爱他人的行动,亦要花点心思,让孩子亲身体验。

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即便孩子天生就具备同理心的萌芽,但是只有在亲身体验过同理心的行动之后,孩子的同理能力才能顺利发展”。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就是孩子最好的善良导师和榜样。

很多人或许以为行善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它需要周密的筹划、系统的安排,不被欺骗的风控,但其实不是的,在很多看似最平常的情境里,我们大人的一些判断和表现,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决策。

如果发现飞机上有人举不起行李,你会出手相助吗?如果排队走过某个大厦的门,你会帮后面的人挡一下门吗?如果你筹划一个家庭聚会,你会为每个人的喜好和状态所考虑吗?

一件善良的事,可以大到精心策划忘我付出,也可以小到“先让蚂蚁搬家”那样不经意的话,每一件,都是沉淀,都是教养。

在这些或大或小的事情里,你是否是一个替人着想和周全考虑的人?孩子都看在眼里,也会模仿,并开始形成他最初的道德观。

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经历过的小事。

我曾经在等地铁的时候掉过一本书。那是一本心理学专著,对于别人来说可能不重要,但却是我必修的教材。

虽然抱着可能已经找不回的心态,但当我折返去找书的时候,我见到了让我惊讶的一幕。

一位妈妈和女儿坐在凳子上,女儿手里捧着这本书,两眼一直朝四处张望。

我当时挺不好意思地和她们确认:“你好,这本书好像是我落下的。”

女孩子听到我这么说,很高兴地大声喊:“姐姐你来了,我就说,不见书一定很着急,所以我们在这里等你。”

妈妈也用手拍拍小女孩的头,微笑对我说:“你回来真好啊。我也在考虑,万一你不出现的话,我们可能就会留一张纸条在这里,把书交到地铁失物认领处了。”

妈妈的一席话,道出了前因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丢书或者捡到一本书,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几乎可以被忽略。当孩子发现了这本书,为丢书者着急的时候,妈妈并没有拉着孩子去赶地铁,而是决定陪孩子一起,去做孩子认为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在为孩子考量善意行为的同时,妈妈已经为所有的结果做好了妥善的准备。所以不管我是否折返,那妈妈也可以找到办法让孩子感受到,如何有始有终,对善意做一个真诚的解答。

无论是孩子那句“我们在这里等你”,还是妈妈对孩子善意的保护,这些饱含温柔和智慧的善意,都像一道暖暖的光,让我隔了这么多年,内心仍有被照耀着的感动。

那一份光,同样也闪耀在那天等待我的女孩子的眼睛里。

05

给孩子的善意创造新的奇迹是第三步

人总是会有无能为力的局面,当两难局面出现时,你不需要对孩子说谎。

回到文章开头讲到的流浪狗的救助,如果换成是你和孩子,在路边遇到了这个情况呢,你会如何做决定?

也许你的确没有办法满足孩子最初的愿望,“我们可以把狗带回家里住吗?”,你没有办法答应,因为这已经超出了你能力所及的范围。

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也许会让孩子沮丧,但成人对事情的分析和考虑,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抹杀童真和善意的“肮脏”,而是对孩子善良最基本的尊重。

即便是最纯真的善意,也有可能会有碰壁的过程,我们要做的,不是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保护孩子的全盘想法,而是和孩子一起梳理清楚,到底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哪些是想做,但是目前还没有办法去做的事情。

让孩子明白,即便是再美好的愿望,都需要现实的土壤,即便是再难的目标,通过恰当的方式,我们都可以实现。

我也想和大家分享美国剧作家泰迪·葛罗斯的做法。他给我的启发在于,如何在更大的格局之下,“让孩子的善意创造新的奇迹”。

泰迪也遇到了4岁的女儿说“爸爸可不可以把流浪汉带回家住”的难题,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女儿突如其来的问题后,他说:“我的女儿很沮丧,这种沮丧无比悲伤。对于孩子来说,那种悲伤莫过于善意被辜负,过早地被现实的冰冷所同化。”

他决定要保护女儿的善良,但是同时也需要告诉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行善。

所以思考再三,泰迪跟女儿说:“我们可以为这些流浪汉募款,送他们回到自己的家”。

于是从最初的小区募款开始,前后陪着孩子做了好几年的募捐活动,泰迪和女儿为社区的流浪汉募集到了1000万美元。

我们面对孩子的每一个善意,也许没有办法百分百满足,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保护好孩子的那份善意,让它可以用更合适孩子的方式,实践出来,陪孩子创造属于你们的奇迹。

每一次当我们用实际行动给孩子的指引,都是我们培育孩子同理心的力量。这便是我们给孩子关于善意的最真诚的注脚。

我们见过很多世间的凉薄,对善良也容易不屑一顾,误以为善良是懦弱,善意终究会被辜负,毫无意义。

当了妈妈之后,感觉孩子的同理心似乎与生俱来,给我们蒙尘已久的内心投射了一道光,唤醒我们内心的善。

我常常觉得,善良是需要在行动中被感知、被召唤的,一个真正的善意之举,不是风中楼阁,它真实、真诚,落地且充满力量。

只要我们懂得善良的培育之道,孩子便会将这份与生俱来的同理心更好地释放出来,逐渐地,他们自己就会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也保护自己的初心。

这样的孩子,一定是内心强大、无所畏惧的勇者。

这才是我们完整人格的一部分。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