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包括(儿童歌曲爱护小树苗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定爱国情怀 培育时代新人)
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季,第39个教师节前夕,《中国教育报》头版刊文“坚定爱国情怀 立志报国成才——国家民委直属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纪实”,系统介绍近年来委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教书育人主责主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的经验做法。现全文转载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近年来,国家民委指导委属高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持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根本,以教书育人中心工作为中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作为委属高校办学治校的生命线。经过实践探索,建立健全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教书育人为中心工作,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本科为基础,以校园为阵地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构建以班导师为主体的全员育人格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十足定力、格外坚守的基础事业、良心工程,容不得丝毫的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赋予学校的职责再多,教书育人是最基本职责;教师承担的任务再多,培养人是第一位的……”2022年9月5日,国家民委召开直属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交流会,把组织动员全体教师肩负育人责任作为全员育人的切入点,而破题的关键就在班导师。
委属高校以制度形式对班导师及其职责进行了明确。班级是学校组织体系的重要细胞,班导师是学校选派到班级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直接责任人。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要有一位教师对其成长成才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坚决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经过3年实践,委属高校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学生谈起班导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作为班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袁梅会根据班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制定个性化、专门化培养方案,哪个学生英语有短板,哪个学生专业课吃力,她都了然于心,不仅自己一对一辅导,还帮助联系其他任课教师。“既然做班导师,就要对班里的学生真负责、负真责,不管基础怎么样,一个都不能掉队”。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为印证这句话,我一直在努力。”踏上教学工作岗位20余年,国家民委“三全育人”模范、大连民族大学理学院副教授齐淑华担任过5个班级的班导师,不论白天黑夜,为学生答疑解惑是她工作的常态。
大连民族大学为每个自然班级配备一名班导师,全校以专任教师为主体、中层干部为补充的636名班导师成为育人的主力军。他们进宿舍与学生谈心、到课堂听课、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解决他们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
从最初全面推进班导师制度一些教师有犹疑到今天只有优秀教师才能担任班导师的共识,委属高校师生对班导师的认识不断深化。“当了一年班导师,看着学生清澈的眼睛,听着一句句亲切的老师,这不是自己当初选择当老师时憧憬的样子吗。班导师没有影响我的教学科研,反而让自己提高了自我要求,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中南民族大学班导师文田说。
教书育人背后是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有精心的制度设计。国家民委先后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委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委属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把班导师制作为委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基础制度固化下来,明确班导师工作职责,强化对政治素养的考察,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班导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以破“五唯”为契机,指导委属高校深化绩效考核改革,推动各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教书主业、育人主责、师德主体有效纳入评价考核体系,做到要素实、权重实、效果实,引导广大教师将精力真正聚焦到教书育人上来。
构建以概论课为主干的全过程育人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魂”,是委属高校立德树人的重中之重。国家民委指导委属高校在办学治校、教书育人过程中,把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委属高校率先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率先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深度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群,探索建立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早在2020年秋季学期,委属高校就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将其定位为一门集政治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具有思政属性的公共必修课。经过3年建设,概论课已经成为一门政治立场正确、学术基础扎实、知识含金量丰富、教学效果突出的思政金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教材建设是开好课程的基础。国家民委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编写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编写组和工作专班,从各校自编讲义到委属高校合力完成的教材初稿,再到委系统内外专家联袂打造的教材试用本,教材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从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员意识。
2023年8月,来自民族地区50多所高校的110余名教师参加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及骨干师资研讨班,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教材政治站位高远、史实史料丰富、理论性针对性强,是一部铸牢教育、史观教育的大辞典,是一个批驳谬误、正本清源的武器库,是一本规范教学、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从课程到教材,从项目到平台,从专业到学科,从教材编写组到示范课教学团队,经验在积累、体系在完善、共识在凝聚,只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学科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全过程育人。2023年8月,国家民委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调整优化委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意见》,明确提出委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要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更好发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用,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规范民族学学科设置,大力发展理工农医师范类学科专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一幅委属高校学科专业深度优化调整的画卷徐徐展开。中央民族大学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民族类学科方向调整、加大理工类学科建设等方面细化了30项工作举措。中南民族大学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二级学科按一级学科管理机制,加强其下设的5个二级学科方向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大力发展理工农医师范类学科专业,确保到“十四五”末理工农医教育类学科专业比例提升至50%……
“过去委属高校在研究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参与民族识别、传承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委属高校如何守正创新,整理行装再出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继续发挥应有作用,这既是党中央赋予委属高校的时代使命,也是我们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023年3月,国家民委召开直属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座谈会,对委属高校聚焦主线转观念、围绕主线调学科、突出主线育新人、对标主线严考评、落实主线强党建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推动各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构建以“大思政”为主旋律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委属高校弘扬大思政主旋律,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积极建设者、坚定捍卫者。
2022年2月4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悠扬旋律,176名中国各行各业先进模范、56个民族的代表,用双手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传递到体育场升旗区,交付礼兵手中。这56个民族的代表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王有林感慨地说:“五星红旗在我们中间手手相传,那一瞬间,我特别自豪,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
“在中央民族大学,组织师生参加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是一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红色育人品牌,是特殊的大思政课。”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陈钧表示,通过亲身参与、切身体会,教育引导学生把参加活动所激发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报国成才的强大动力,把国家大舞台变成育人主阵地。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生五登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23年65名学生参与了开场舞、零点倒计时等10个节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南民族大学465名师生参与成都大运会志愿服务保障工作,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抗疫期间,西北民族大学1500多名学生报名成为抗疫志愿者,任课教师把战疫过程中的先进事迹、经典案例变成教育教学中的“活教材”,实现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北方民族大学先后编创“旗帜——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时代”和“石榴花开——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两堂主题思政课,1000余名各族学生参与,连演20场,实现了师生全覆盖,线上线下60余万人次观看……
国家民委指导委属高校把校园作为天然大课堂,在文化建设中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2020年国家民委对委属高校开展“国旗天天升、国歌天天唱”活动作出统一部署。各校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常态化举行升国旗仪式,组织专家学者、优秀教师、榜样人物等围绕不同主题开展国旗下演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委属高校在学校公共设施、标志性建筑中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精心设计、用心建设、厚德载物。走进西北民族大学,石榴园映入眼帘,各族师生共同培育的树苗诠释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拳拳之心。校园内“中华文化长廊”文化橱窗内容丰富,国家形象、国家地理等板块,凸显中华文化景观。大连民族大学制定实施《校内楼宇道路命名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融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滋润师生精神世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新时代,委属高校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周宛霖)
来源: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