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幼儿为什么爱拿别人的东西(儿童怎么爱护物品浅谈幼儿为何爱拿他人的物品)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园小班一名幼儿在与其他幼儿交往过程中,常常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偷偷带回家,由此我对他的行为做了调查分析,并因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  午饭时,教师餐厅里话音此起彼伏,话题宽泛,但大都围绕幼儿展开,对面,小班包包老师谈及的内容引起了几位其他年龄班教师的共鸣,一时好奇,便对这个话题做了调查研究,于是成了我此次论文的议题——《浅谈幼儿为何爱拿他人的物品》 一、幼儿“偷窃”行为产生案例  学期初,为了方便开展美术活动,XX老师请每位幼儿带来了一盒水彩笔,并请幼儿放在了各自的小柜里面。幼儿带来的水彩笔各色各样,很多都是崭新的,颜色丰富,只有极少数的幼儿从家中带来了使用过的水彩笔,颜色相对单调。水彩笔一带到幼儿园就有幼儿欣喜地问老师:“今天我们画画吗?”不料,一个星期过后,有幼儿对老师说:“老师!我的水彩笔少了几支!”“老师!我的水彩笔不见了!”一番查找,结果在佳佳的小柜里发现了那些失踪的水彩笔。

心语的爸爸妈妈都在国外打工,常年不回家,佳佳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但是爷爷要工作,每天都在别的孩子接完后才来接佳佳,老师考虑到这一点,常常在送孩子的时候请她帮忙收拾区角的物品,顺便在教室等爷爷,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每人看着他,很自由的状态下拿了小朋友的水彩笔。而作为老师第一个反应就是让她赶快把东西去还给了大家,稍教育了一下就没有在意了。可是过了几天又有幼儿来说发现佳佳拿了别人的水彩笔了。

二、幼儿“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分析  从网上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儿童心理学对此做了研究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两种心理因素引起:一是由于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他对自己没有玩过或者没有拥有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得到。在这种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种是由于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  儿童的“偷窃”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儿童开始“偷窃”,主要是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就是内外刺激,通过人的神经系统的活动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儿童“偷东西”的过程也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在“物质诱饵”的刺激下,迎合了儿童内心的低级要求,经儿童自身的高级神经活动,支配儿童发生“偷窃”行为。天长日久,条件反射如得不到抑制,则可能受到“强化”。这种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会自动化了,心理学上称为“动力定型”。若改变坏的“动力定型”,比开始塑造好的品德及行为习惯,要困难得多。

  结合佳佳的案例,我和XX老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佳佳对自己没有的东西、想要的东西或者是好奇的东西都想占为己有,正如水彩笔的事情,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没能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陪着自己去文具店精心挑选,而是直接让她从家里带去了一盒颜色单一,并且使用过的水彩笔。由此我分析得出,佳佳的“偷窃”行为,原因归属于第一种心理问题。 三、幼儿“偷窃”行为初探与解决方法  明白了佳佳发生这一行为的原因后,为了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请XX老师和他的爷爷把情况说了一下,取得他爷爷的认同后,给他买了个一盒新的水彩笔。之后发生的事情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上午带来的水彩笔,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她说什么也不肯放在幼儿园,死命地要带回家,只肯把旧的水彩笔放在幼儿园。这就说明她也担心自己的水彩笔留下会被别人拿去。看到他的表现,XX老师只得暂时答应她把新的水彩笔带回家。  之后,我针对佳佳爱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再一次认真地做了调查研究,并结合佳佳“偷窃”行为形成的原因,抓住客观规律,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帮助她在初犯错误时,做好教育工作,把不好的行为思想的萌芽铲除干净,消灭在最初阶段。  我分析了家长在遇到此类情况时,一般会做出的几种反应:1、极为敏感。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立即视为孩子有了“窃”行为,于是严加审问,严厉处罚。

2、满不在乎。

认为孩子乖巧,拿了别人的东西是占到了便宜,因而不作任何处置。更有至于部分家长会选择表扬幼儿。

3、认真谨慎对待。探究孩子行为的动机,进行耐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点孩子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家长应持哪一种态度呢?答案肯定应该是第三种。同样,对于心语,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也用了第三种态度去面对,引导她知道:别人的东西别人也很喜欢,如果给别人拿去会很伤心的,就像心语的新水彩笔,如果给别人拿去时候想的是一样的,所以不能拿去别人的东西,让别人伤心。故事发展到这里,佳佳拿他人东西的行为几乎很少发生了。 四、幼儿“偷窃”行为解决方法的整理与归纳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科学的指导方法极为重要,整理归纳了前后多次的调查研究,浅显地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一、家园合作引导幼儿,助小树健康成长:  孩子是由于喜欢,好奇心,刺激,神秘感等原因拿了别人的东西,仅仅是因为这样,这时教师与家长绝对不能将“偷”这个字眼强加于孩子。因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无知,是种种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为。孩子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这和“偷盗”完全是两回事。  (一)引导家长正确面对孩子拿别人东西的问题  孩子是我们未来全部的希望,但并不意味我们就此对孩子听之任之。如:偶尔看到孩子带回一些小东西,作为家长应该仔细了解、耐心教导。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回家。以后不能干这样的事情。如果自己喜欢,那就一定要征得他人同意之后,才可以拿走。而且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如果未征得他人的同意已经将东西拿回家来了,就应该尽快还给人家,而且要向他人道歉,说对不起,并解释自己是无意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  (二)家园共同做好引导工作  1、给他讲相关的故事来教育孩子  孩子不一定能听你在那里唠唠叨叨说一大堆道理,但他们绝对能听得下故事,用故事来教育他是最好的了。不过故事的取材要好。  2、榜样警示。可以用偷盗犯们由于犯罪受到处罚来对孩子进行警示,以使孩子改掉这一坏毛病。 二、引导孩子认识错误,自己走出误区  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强,懂得拿别人的东西不对,也不光彩,但看到别人的东西好玩,好奇,又控制不住自己。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家长就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警惕孩子发展成为“偷”的行为。所以针对孩子的情况,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  (一)侧面入手,解决眼前问题  可试着用较有趣的手段:“小朋友们,明明小朋友的水彩笔可真淘气,不知他跑到哪位小朋友的书包去了。我们大家一起回去找自己的小书包,看它较喜欢谁,找到的小朋友来悄悄告诉老师。”这样过后再找幼儿谈话,进行适当教育。  (二)正面操作,帮孩子解决最终问题  当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出现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解决喜欢与得到之间的关系,帮孩子拿个主意。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如果你想得到新的水彩笔,你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会在你的表现中来考虑买一盒新的水彩笔作为礼物送给你或者等到你生日时把想得到的东西告诉爸爸妈妈,你也会得到满足。”  (三)鼓励幼儿勇敢面对自己的错误:  当发现孩子有拿别人东西行为时,我们先是引导幼儿知道自己做错了,并引导他勇敢的向别人进行赔礼道歉,务必让她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四)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  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批评处罚,还要让孩子觉得你理解她。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她说:“我知道你真的喜欢水彩笔,但这些东西不是你的,你不能随便拿走。除了这些东西外,别人也有许多好东西,你同样也不能拿回家或藏到口袋里。”  (五)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限制  在孩子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前,你要对她的行为加以控制,老师可以在孩子手上套一根松松的皮筋,告诉她,想拿别人的东西时,就弹自己一下,教师每半天可以向幼儿做一次询问,并做好相应的统计工作。对比了每天的次数以后,如果进步,就要适时表扬,并让他的成绩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意识。  (六)不要抓住问题不放  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能总提这件事,否则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过了几天后你可以告诉他,你已经很信任他了,相信不会再发生拿别人东西的事。经过了这次“风波”,孩子应该会懂得自己该怎么做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逐个培养,也不能先培养这一方面后培养那一方面。因此我们应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既要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又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渐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

分享是一种美德!长按下方图片关注幼托学堂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除!

在看 更好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