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蜣螂长什么样?(爱护水源儿童动画陪娃刷动画片,看到爱攀比的蜣螂、囤积癖松鼠和害羞猞猁…等等,不对)

2017年,我经历了一次“系统升级”,晋级奶爸之列。而今,我家的粽总已经三岁有余。作为科学奶爸,如何科学地选择动画片成了难事:既要适合她观看,大人也不能觉得无(胡)聊(扯)。

最近,在粽总的要求下,我跟粽总妈陪观了一部名叫《萌鸡小队》的动画片,粽总看得津津有味,而我嘛…...倒是有些观影体验,可以和各位荣升智人幼崽的饲养员们分享。

一开始,《萌鸡小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和一些只会借用动物造型的幼儿动画不同,这部动画能很好地将动物的特征和剧情结合在一起

蜣螂:因为“圆粪”而相遇

比如第2集中登场的蜣螂

除了脑袋的形状稍微有点“不对头”之外,还原度还不错的蜣螂 | 《萌鸡小队》剧照

这位帅气的蜣螂叔叔踩着一个褐色的、表面粗糙的球体登场。如果我们仔细看蜣螂的手的话,就能看出第一对和第二对有明显的区别:第一对手看起来没有“手掌”的部分,还长着几根尖刺状的物体——这正是蜣螂的第一对足区别于其他昆虫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蜣螂的第一对足的“前臂”部分(胫节)特化成了一个兼具钉耙和挖掘铲功能的形态,而最前面“手掌”部分的跗节则退化了。钉耙配合后两对足可以很好地实现“圆粪”的功能,到了挖洞的时候,又可以把头部挖开的沙土刨到身后。其实,现实中的蜣螂头部像铲子一样扁平,但动画中做了美化,可能是为了让角色看起来帅气一些吧。

蜣螂拥有扁平的头部和特化的“前臂” | Wikipedia,Axel Strauß / CC BY-SA(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除了蜣螂的形象抓得比较准,《萌鸡小队》还能将它的行为特征融合进故事中。在这一集的后半段,蜣螂为了耍帅,尝试去推动一个巨大的西瓜。其实,在现实中,蜣螂也会尝试去推那些自己根本推不动的巨大粪球

这一行为背后,有其现实意义。蜣螂的粪球不光是提供给雌性产卵的育儿室,也是蜣螂幼虫的食物来源,粪球越大,能给后代提供的保障越多。那些能够团起并推动更大的粪球的雄性蜣螂,会更受雌性蜣螂的青睐,获得更好的繁殖机会——因此,蜣螂叔叔会有这种攀比心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滚粪球中的蜣螂 | Wikipedia,Rafael Brix / CC BY-SA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松鼠:好吃的坚果藏起来

再比如第5集中首次登场(之后客串不断)埋橡实的松鼠

拥有橡实就超级快乐的松鼠 | 《萌鸡小队》剧照

和动画中的松鼠一样,现实中的松鼠也有藏食物的习惯。生活在温带和亚寒带地区的几种松鼠,会在秋天大量收集各种坚果,刨个坑埋在地底下,作为越冬的食物。但是,生活在气温相对稳定,食物常年充足的地区的松鼠,基本上就不会有藏食物的行为了。

另一部动画中,松鼠scrat和它无处安放的坚果 | 《冰河世纪》剧照

不过,动画片里的松鼠忘了自己的橡实埋藏在了什么地方,现实中的松鼠记性可就强得多了,它们能准确地找到自己埋藏下坚果的每一个地方,甚至还会将不同的坚果进行分类存放,埋藏在不同的地方。

进食中的松鼠 | pixabay

有趣的是,尽管松鼠能够清楚地记住自己埋下的每一个坚果的位置,但是它们不一定能吃完自己埋下的所有坚果。当春天再次到来,食物变得丰富起来的时候,它们就会“忘记”自己埋下的储备粮,转而去寻找更新鲜、更易获取的食物。那些被遗弃的坚果就会在泥土里生根发芽,长成新的大树。因此,松鼠还真的会在无意之间植树造林呢。

除了上述的二位之外,有收集癖的乌鸦、在收到威胁时会放出高热的“屁”的“放屁虫(屁步甲)、会把小宝宝背在背上的蟾蜍(负子蟾)等等,都能很好地把与动物有关的知识点和故事本身结合。

动画片中的收集癖乌鸦(左上)、背着小宝宝的负子蟾(左下)、屁步甲(右) | 《萌鸡小队》剧照

不过,有点可惜,随着集数的增加,《萌鸡小队》后面登场的动物塑造……就有些跑偏了。

浣熊:翻垃圾的“洁癖狂魔”

比如在第22集中登场的浣熊,造型上就有点不对劲:浣熊的“眼罩”和白色的毛发会延伸到腮边;尾巴上的白圈其实颜色要比身上的毛发更浅色才对。

动画片里的浣熊vs浣熊本尊 | 《萌鸡小队》剧照、wvutoday.wvu.edu

浣熊的行为特征也有偏差,被安排了“有洁癖”的角色设定。然而,作为北美洲常见的一种“城市野生动物”,浣熊以极强的适应能力著称。它们白天的时候躲在森林里,等到夜间再悄悄溜进人类的生活区,在垃圾桶中翻找各种残羹剩饭作为加餐,因此还获得了“trash panda(垃圾熊猫)”的诨号。

这句话从trash panda口中说出来的可信度很低呀…… | 《萌鸡小队》剧照

那么为什么浣熊会给人一种爱干净的错觉,还被称为浣熊(洗东西的熊)呢?这就要谈到它们的“手”了。虽然长着一双贼溜溜的小眼睛,但浣熊的视力并不好。所以在寻找食物和探索世界的时候,它们会依赖于嗅觉以及双“手”灵敏的触觉。当把“手”泡在水里时触觉会变得更加敏感,所以如果附近有水源,浣熊会把手中的东西抱到水里去“摸”一遍——不是为了洗干净,而是为了确认手中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吃。

“我来摸摸这个好不好吃——咦,我的棉花糖呢?” | 图源见水印

猞猁:我,一个潜行刺杀型选手,害羞?

第36集的猞猁更偏离现实了:

你确定?| 《萌鸡小队》剧照

除了自称“猞猁”,它没有展示出猞猁的外形特征,反而更像一只配色不对的虎斑猫。现存的四种猞猁都长着一张非常有特色的“大脸盘”,它们腮边的毛发很长,会向外伸展出一圈黑白相间的“络腮胡子”;耳朵的尖端有一小撮黑色的毛发,黑色的尾巴非常短,而且猞猁身上的斑纹其实是斑点状而并非条纹状的

欧亚猞猁:哪只小猫咪要冒充我?| Wikipedia,mpiet / CC BY-SA 2.0 D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de/deed.en)

动画片中的猞猁与现实中的猞猁相差甚远 | 作者手绘

另外,制作组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展示猞猁的害羞——这一点非常令人困惑。

要知道,野生动物可没有什么“害羞”的概念。猫科动物们之所以会给人一种“害羞”、“怕生”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属于潜行刺杀型选手,日常需要以伏击的方式进行捕猎。如果一上来就暴露行踪,那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捕猎失败了。所以,猫科动物都会用很多不同的办法隐藏身形,但这跟害羞没有任何关系

欧亚猞猁幼崽,虽然看着奶萌,但属于潜行刺杀型选手  | Wikipedia,Bernard Landgraf / CC BY-SA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如果想展示猞猁的行为特点,跳跃能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短小的尾巴看起来并不太符合我们印象中“很能跳”的动物形象,但是猞猁有着非常发达的后肢和与其他猫科动物一样柔软的脊椎,使它们有着极其强悍的跳跃能力,平时跳过几米长的河流小溪,蹦起来抓个鸟什么的完全不是问题。而且猞猁的跳跃姿势和动作是非常赏心悦目的哟——

你以为它要跳到中间的小石头上?| bbcearth.com

其实目标是更远处的大石头 | bbcearth.com

总体来说,《萌鸡小队》这部动画的单集长度尚可,掐头去尾五分钟左右(暗示:每天带着小朋友们看一集的话不算太伤神)

。虽然动画后期有些失误设定,但是前期的角色造型可爱,形象鲜明,也能抓住动物的特征。建议饲养员们可以酌情自备动物小知识,搭配动画片讲解——

让孩子赢在通向生物坑的起跑线上,并祝Ta六一儿童节快乐!

小时候,你都追过哪些动画片?

欢迎留言分享~

作者名片

作者:翼狼Elang

编辑:悲催的铊宝宝   范可鑫

排版:雷颖

题图来源:《萌鸡小队》剧照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扩展阅读】这个儿童节,我可以拥有哆啦A梦了吗?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