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翻译成英文怎么说(爱护儿童不放任“爱与自由”不是放任不管:当孩子不守纪律,抢玩具,不合群…妈妈怎么做?)
- 1 -
自己的孩子抢别人东西,
两人产生了冲突或情绪失控怎么办?
一位家长朋友说:“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要拿回来,或者弄得别人孩子大哭,我应该在旁边静观其变?等打起来了再介入?”
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问题,也是很多家长朋友都关心的。毕竟,谁都不想看到场面失控,处理两个嚎啕大哭、扭作一团的小朋友,大概是天下父母最头疼的事了。
但其实,小朋友的智慧往往超乎我们想象,很多时候,冲突都是在父母脑海中的,并不会真的发生,小朋友会用自己的办法在严重冲突产生之前就把它制止或化解。
有一次,团子在游乐场玩时看到了一个小哥哥手里拿着刚买来的毛绒玩具,上前就要抢,小哥哥一把抱住自己的玩具,并且瞪着团子大吼:“It’s mine!(这是我的!)”团子见抢不到,只好悻悻作罢,转头去找其他乐子了。
还有一次,我们去公共图书馆玩乐高,团子最喜爱的一只小绵羊当时在另一个小哥哥手里,团子看到后就想去拿过来。那个小哥哥大概六七岁的样子,他看到团子伸过手来,就一个转身,让团子扑了个空。团子再上去抢,小哥哥拔腿就跑,两个人就围着乐高的桌子追逐起来,你追我赶,哈哈大笑,很快就忘了最初是为什么追逐了。那个上午,六七岁的小哥哥和一岁半的团子成了最好的玩伴。
当然,除了这些比较圆满的结果,肯定也会有时候情况失控,对方孩子或两个孩子嚎啕大哭,这种时候如果还让我们不去干预,臣妾做不到啊!幸运的是,我们不需要袖手旁观,事实上,我们可以大有作为。
具体怎样作为呢?我想分享发生在团子身上的一件事,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团子后来的行为模式。我也要感谢当时遇见的那位爸爸,他的智慧处理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天,我带着团子在公园的沙坑里玩。沙坑里有很多挖沙的玩具,都是公用的。团子玩了一会儿自己手里的,觉得没意思,转头看到旁边小姐姐手里的大铲子很有趣的样子,就起身伸手去拿。姐姐不给,用手挡了一下团子,团子一屁股坐在了沙坑里,又顽强地爬起来,继续去抢。经过几个回合,终于,趁姐姐一个不注意,团子一把把铲子抢了下来。
小姐姐其实也不过才四五岁,哪里受得了这委屈,立刻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对着沙堆连踢带打。团子也愣在了原地,不知所措又有些害怕地看着嚎啕大哭的小姐姐。我想,他那一刻一定也是困惑又无助的,就像在上篇文章中我引用的汤普森博士的话,一两岁的孩子就是双重标准: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他一定不理解:为什么我去拿“我的”东西,会把你惹哭了?
当时场面也是相当尴尬了。我受不住压力,准备上前让团子把玩具还给姐姐。这时,一直在旁边的小姐姐的爸爸微笑着制止了我,让我看他怎么做。
小姐姐的爸爸蹲下身,搂住大哭的女儿,先是在她头发上亲了一下,然后一边抚摸她的后背,一边说:“宝贝,那个小朋友抢了你的铲子,你很伤心是不是,爸爸知道,你非常喜欢那个铲子,你还没有准备好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爸爸知道。”就这样,这位爸爸耐心地安抚了一分多钟,他的女儿从大哭变成啜泣,最后停了下来。
爸爸又问女儿:“爸爸能为你做点什么呢?如果你需要,爸爸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把玩具要回来。或者,你想自己去要?又或者,这里还有一个沙车,爸爸记得你也很喜欢,或许你想先玩这一个?你觉得呢?”
小姑娘认真思考了一会儿,说:“算了,那个铲子我已经玩了好久了,让给他好了。这个沙车也不错,爸爸你跟我一起往车上装沙吧。”
于是,父女俩一起埋头装沙去了,留下我和团子在一旁目瞪口呆。团子呆的是这个姐姐怎么刚才还在哭,一转眼就好了,我呆的是这位爸爸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所以,总结一下,如果孩子冲突升级情绪失控,怎么办呢?
第一步:安抚情绪,而不是解决问题。
往往在发生冲突时,我们想做的都是尽快解决纠纷,我们相信,一旦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情绪自然也就好了。但现实是,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纠纷没有一个绝对公正、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即使有,孩子也不一定愿意接受家长的办法。
而且,孩子也不需要家长替他们解决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看见并安抚自己的情绪,当他们情绪平静下来时,往往自己就会形成解决办法。情绪和问题,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家长的角色,不是问题解决者,而应该是情绪的支持者。
情绪支持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论被抢的是自家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假设是自己的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大哭,我们可以做的是:走到那个孩子身边,蹲下来,如果可以拉着他的手或轻拍他的肩,共情他的感受,关切且轻柔地对他说话,说话的具体内容可以参照上文的爸爸。
如果对方家长在场,情绪支持同样适用于对方家长:“孩子哭得这么伤心,您一定心疼坏了。”视对方家长情绪和能力,可以考虑邀请她一起安抚孩子:“您愿意握着孩子的手吗?”
我非常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叶月幽曾说:“透过事件本身,不做任何评判,而是去看到所有人的感受,这一点难能可贵。”“道理是冷冰冰的,感受却能连接彼此。”
在孩子抢了别人的东西把别人搞哭这件事上,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孩子的手足无措,看到对方孩子的伤心,看到对方家长的心疼,愿意去关注他们的感受并给他们情绪上的支持,那这场冲突就更有和平解决的可能。
第二步:提供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
很多时候,当孩子平静下来时,自己就能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如果确实还需要家长的建议,我想可以像那位爸爸一样,给孩子几个选择。但孩子选不选,选哪个,都由孩子自己决定,我们做的仅仅就是提供备选方案,而不是明示或暗示孩子应该怎样选。这样,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同时又有了自己处理事情的自主度和力量感。
这就好像秘书与老板的关系,家长做秘书,给当老板的孩子提供信息和可以选择的方案,但老板最终怎样决定是老板的事,秘书就不需要操心了。
同样,不论被抢的是自家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这点都同样适用。如果是别人孩子被抢,我们则更需要清醒的理智,尽量避免被“我得给他主持公道”或“我要让他放我孩子一马”这两种想法诱惑。孩子天生都是真善美的,只要我们愿意站在他的立场真诚地看到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选择,他们通常都是很讲道理的。
总结一下,自己的孩子抢别人东西,两人产生了冲突或情绪失控怎么办:
1. 在问题解决方面,坚持尹老师的“三不”原则,尽量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智慧处理问题;
2. 在情绪疏导方面,给孩子最真诚的支持,看见并共情孩子的感受;
3. 如果确实需要建议,做“秘书”不做“老板”,只提供意见参考,不替孩子做决定。
- 2 -
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已经侵扰到了他人,
或者扰乱了公共秩序,也不管吗?
一位家长朋友问:“孩子在海洋馆拍打企鹅的玻璃窗,怎么处理?”这也是一类常见的问题。当我们决定要给孩子自由时,往往会困惑:“自由”与“放任”的边界在哪里?不论孩子做什么,我们都听之任之吗?哪怕他已经侵犯了别人的利益,扰乱了公共秩序?当然不是。其实,尹建莉老师早已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尹老师说:“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同意孩子去做一切愿意做的事情。”也就是说,自由的底线就是道德和安全。
我的理解,道德就是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安全就是不伤害自己的利益。比如说,许多一两岁的小朋友都喜欢一个游戏:玩卫生纸,把一卷卫生纸从头扯到尾。在自己家里这当然没问题,扯下来的卫生纸还可以再收集起来用作其他用途,也不会太浪费。但是如果小朋友想在公共卫生间里把一卷卫生纸都扯下来,自然就是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是需要家长引导的。
具体怎样引导?一个小诀窍就是:淡化不应该做什么,告诉孩子可以怎样做。以上文的卫生纸为例,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宝贝,这卷卫生纸其他人还要用,来,我们把它放回来。”之所以要淡化“不应该”做什么,是因为小年龄的孩子正在发展自己的力量感和独立人格,一个表现就是:你越是不允许他做的,他越是要去做。所以你告诉他“不能扯卫生纸”,他就更加兴致勃勃地去扯。而当你告诉他“你可以做这个”,那他往往很乐意去试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到父母说的这件事。
回到家长提问的孩子在海洋馆拍打企鹅玻璃窗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这样做:蹲下来握住孩子的手,对他说:宝贝,你想跟企鹅打招呼,想让它看到你,是不是?来,我们可以一起跟它挥手,轻轻地呼唤它“小企鹅,快到我这里来!”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自己的心愿被父母看到了,并且父母愿意支持他,还给他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心愿,他自然也就不会执着于用拍打玻璃窗的方式来吸引企鹅注意了。
- 3 -
孩子的行为严重失当,
并且已经成为常态,
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怎样办?
这一类问题是第二类问题的升级版,孩子由偶尔的不恰当行为发展成持续的行为问题。比如,一位家长朋友问:孩子屡屡扰乱班级纪律,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进行,妈妈是否还可以不干预?类似的,如果一个大孩子依仗自己力气大,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或者占据所有玩具不给小孩子玩,怎么办?
这些情况下,家长当然要干预,但不是简单粗暴的制止孩子,而是要从了解孩子的内心开始。当孩子屡屡扰乱班级纪律时,他是在寻求什么,或者反抗什么?如果孩子总是抢占玩具,他是在守护什么?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也遇到过不少会在课堂上扰乱纪律的学生,当深入了解他们时,会发现这些孩子往往出自两种家庭:一种是家长疏于关照孩子,孩子没有从家庭里获得足够的爱和关注;还有一种是家长过于严苛,时时事事都要对孩子进行管控。
第一种家庭里,家长或许是因为工作忙,或许本身就属于“爱无能”,无法给孩子积极有效的回应,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到其他人那里寻求爱和关注。在课堂上扰乱纪律,就是他在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关注的方式,他希望能有人看到他、回应他,哪怕是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也是一种连接,也比生活在无人回应的孤岛上要好。
第二种家庭里,父母事无巨细的管教、评价,甚至批评、指责,让孩子厌倦无比。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力在被父母扼杀,而求生的本能让他反抗父母的权威,以及一切的权威。在学校中,老师就是权威的化身,那么在课堂上扰乱纪律、反抗老师就是他们捍卫生命尊严的方式。
抢占玩具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孩子用这种激烈的方式捍卫玩具所有权时,就是在提醒我们反思: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物权是否得到了尊重?是否常常被强迫分享?或者,除了玩具,孩子有没有其他途径体会到父母的爱?父母会倾听、陪伴他吗?父母会常常拥抱、赞赏他吗?还是只是用买玩具、给钱来打发孩子?当孩子只能从玩具这里感受到父母稀薄的爱,那玩具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会被他紧握不放。
所以说,扰乱纪律、抢占玩具只是一个表象,批评、惩罚或许可以让当下的行为停止,却不会有长远的积极影响。如果我们愿意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呼唤和渴求,那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 4 -
孩子不跟人争抢,
害怕别人怎么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生气质,有的孩子生来乐天、勇敢,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时毫不含糊,而有的孩子就更加谨慎、小心,不愿意与人发生冲突。这些谨慎的孩子通常思维缜密、做事周全、犯错少,同时,他们在面临新的环境时,也会需要更多时间去熟悉,等他们确定环境是安全的之后才能放得开。
如果我们的孩子是这种谨慎型的,那我们会看到,他们很少会跟别的孩子争抢,甚至,当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打闹时,他也不会参与,而是会花很长的时间在旁边观察。如果我们急不可耐地催促或批评他们:“快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呀”,“他抢了你的东西你怎么也不知道抢回来,真没用!”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让谨慎型的孩子更加退缩。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静待花开”,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选择参与或不参与小朋友的活动,以及参与的程度和节奏。只要我们有耐心,他们总能发展出自己的社会性。毕竟,是否争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能否在关系中感觉舒适并获得滋养。
除了天生气质,家庭养育环境在这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外面能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那在家里我们就需要给他许多机会来锻炼这项技能。这就好比练武术,如果孩子平常从没学过、练过武术,怎么能寄希望于他在外面遇到恶人时用武术防身呢?
在家练习这项技能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比如,孩子不喜欢吃某一样蔬菜,家长却以蔬菜有营养为由,威逼利诱孩子吃下去,或者孩子已经吃饱了,家长却仍然追在后面再喂一口,或要求孩子必须吃完碗里的饭,不能浪费,那这就是在压制孩子的自由意志。孩子收到的信号就是:我的身体带给我的直觉不可信,我的想法、感受不重要,我没有能力捍卫自己的权利。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无法为自己做主,他就会一次又一次地接收到“我不行、我没有这个能力”的信号。等他走出家门,需要与他人相处并且捍卫自己的权利时,他自然也就做不到。在家里孩子是怎样被父母入侵边界的,在外面别人就会怎样长驱直入,在孩子的主权领土上肆意妄为,而孩子并没有能力反抗,因为他的这项能力从来没有被允许发展过。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在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挑衅时能勇敢地站起来维护自己,那我们就要允许他在家里也能维护自己。当他说“我不吃!”,就真的可以不吃,当他说“我不要!”,就真的可以不要,当他说“我不做!”,就真的可以不做,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日后他面对别人的入侵,也可以坚定地说出:“不可以!”
· END ·
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微信号:yinjianlifumuxuetang
由中国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所有的家教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帮助千万家长轻松育儿,从知道到做到!
公众号又改版了,怕你们找不到我们
建议大家将「家长伴读宝典」设为星标
(安卓用户可设置为「置顶」)
学习资料免费领取
小学
初中
高中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