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听你的话(儿童不爱护公物孩子,你为什么愤怒?)
9月21日周四去班级上课,刚好遇到年级刚下发了一份《年级学生日常行为文明条例》,同学们一边传递文本、按压手印,一边议论纷纷,好不热闹。
我一进班级,就问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学生情绪瞬间上头,各种对条例和按压手印的吐槽,那种表达,满腹委屈不为过;那种神情,义愤填膺不为过。职业的敏感,就让学生把如此情绪的理由说下,七嘴八舌,归纳如下两点:
1.条例内容很不合理,不能认同。
2.按手印画押,是对我们的羞辱。
了解诉求后,就花了些时间跟学生做了如下交流:
1.投影条例,与学生逐条分析。
把条例投影到屏幕,与学生做逐条交流:比如说男女生交往、手机管理、课后作息、卫生习惯、校服穿戴、爱护公物、考风考纪等,让学生提出不同想法或者意见,肯定学生的敢于表达,肯定学生对我的信任。理性分析往往就会纠正偏颇,静下心审视往往就会有沉淀,这些都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底线,哪一条不值得大家去拥护和执行?年级哪一点有拔高?哪一条算得上苛刻?10条条例你们看到的是禁止性的规章制度,我看到的是老师们对大家行为习惯的引导;10条条例你们看到的是这不行那不行,我看到的是老师们对绝大多数同学的爱护;10条条例你们看到的是校园生活的红线,我看到的是老师们为大家成长的投入和用心。
2.手印画押,与学生交流认知。
学生对在条例上按压红手印普遍都无法接受,表达出来的言语就是“老师们让我们签名画押,就是把我们当做犯人,我们感觉受到了羞辱”之类的言语。我说同学们,大家可能电影、电视剧看多了,对按手印能够联想到的表达只有“画押”,浮想出的画面也仅是招供认罪,这种单一、仅有的观感是经历的产物,也是可理解的正常反应,我完全接受。对于盖手印,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待,我觉得这也可以看作是一场仪式,老师用这种在条例中集合全班手印的形式,来让大家有表达自律决心的载体,更为班级成长助力。事情的复杂程度有时候超过我们的想象,但我们可以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这就会有不一样的心情输出。
时代在变,物质是如此丰盈,信息是如此丰富;学生在变,情绪是如此感性,心理是如此脆弱。工作得变,接受学生,肯定学生,赢得学生,引导学生,成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