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给孩子成长留影的意义(爱护儿童现代诗给孩子成长留点儿白)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容易产生一种新的焦虑,就是一看到孩子空闲下来就开始担心,觉得孩子在浪费时间,恨不能将孩子的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学习或各种“有用”的事情填满。事实上,就和弦绷得太紧容易断裂的道理一样,孩子的生活是需要适当留白的,要想孩子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需要给他一定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由成长的空间。

不要过度保护,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

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具备一个精神胚胎,其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孩子天生就具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他需要通过自身的体验与感知来探索和了解世界,而家长的过度限制和保护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和兴趣,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会被渐渐磨灭。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大人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总是给他各种各样的限制,比如告诉孩子“这个不能碰”或者“那个不能爬”,即使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欢快地奔跑,也会被大人跟在后面不停地叮嘱:“别乱跑!别摔着!”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容易变得畏首畏尾、自卑胆怯,失去探索世界的勇气与能力;被限制过多的孩子久而久之也容易形成固化思维,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受到一定压制和影响。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孩子看到下雨很兴奋,会忍不住去踩两下雨水积成的小水洼,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和探索大自然。不少家长却因为担心弄脏孩子的衣服或鞋子而去阻止甚至呵斥孩子,其实转念想想,保持衣服的整洁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相比,哪个更重要呢?只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家长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多一些尝试、体验和探索的机会,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不要过度控制,给孩子支配时间的自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最近有家长在网上晒出自己孩子的假期作息时间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孩子一天的日程安排,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入睡,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各种培训或带有学习目的的活动所填满,没有一个时间段是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或者是纯休闲放松的。孩子经过一个学期紧凑、忙碌的学习生活后,好不容易盼来假期,结果每天又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继续过着被家长安排好的密不透风的生活,没有一点可以自由喘息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假期不得不令人对孩子充满同情。

实际上,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适当的闲暇和自由时光恰恰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育、激发他们生命力和内驱力的成长必需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自由玩耍,喜欢天马行空,喜欢和大自然亲密接触。那首广为流传的《童年》的歌曲就生动写出了童年的真实状态和孩子的真切心声:“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那些看似无用的疯玩疯跑的时光、那些看似无所事事发呆的时光、那些和小伙伴一起无拘无束游戏的时光,都会成为孩子生命中鲜亮的充满活力的底色,也是一个生命得以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养分。

家长需要明白一点,并非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就对孩子的学习最有利。相关研究证明,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不但不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还能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位妈妈每天接两个孩子放学后,都会带他们去家附近的公园玩至少一个小时。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或者运动,等孩子们畅快淋漓满头大汗地回到家后,洗个澡再开始写作业,他们往往心情愉快大脑清醒,反而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效率也更高。而那些没有一点自由时间的孩子,看似都在学习,但他们如果缺乏内在动力,只是迫于外在压力或者心情不快甚至痛苦地在学习,那他们的学习效率一定不会太高,久而久之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不要包办代替,给孩子自己做主的自由

在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成长的自然定律中,有一条是独立性定律:“儿童通过自立获得身体的独立;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的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独立源于人类内在的需求,从儿童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其独立的进程。

孩子要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一条必经之路,即要经历自己做主的过程,拥有自己做主的自由。对一部分中国家长来说,给予孩子自己做主的自由,可能比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更困难。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家长自身具有独立人格,同时也将孩子看作独立个体;另一方面需要家长克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焦虑,给孩子更多信任,放手给孩子更多去自己体验和做主的机会。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关于孩子的诗里这样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只有当父母真正将孩子当作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才能真正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才能克制自己为孩子包办代替的冲动,真正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给孩子自己做主的自由并不代表父母完全撒手不管,父母需要扮演的不是包办代替者的角色,而应是顾问者的角色。一方面父母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孩子打好价值观的根基,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建议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总想让孩子听自己的,总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总觉得自己做的决定对孩子更有利。每年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都会出现因为孩子和父母想报的专业不一样而产生亲子矛盾的情况。其实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当亲子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把双方意见说出来,一起探讨、平等交流,而不是以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做父母不容易,做有智慧的父母更不容易。在这条充满快乐也充满艰辛的路上,愿父母们能努力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亲子关系。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3年08月27日第4版

作者:陈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