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漫话》读后感1000字(儿童爱护植物阅读感想《教育漫话》读后感)

教育漫话:绅士养成的教育蓝图

《教育漫话》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的教育代表作,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写给友人谈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而正如译者在导读中所写的那样:《教育漫话》看似谈家庭教育,实则描绘了绅士养成的教育蓝图,从儿童的体育、智育、德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100多个问题或主题出发,探讨了一个人格自由、理智健全的人的养成过程问题。

全书的三部分概述

第一部分:身体和健康

全书正文部分的第一句话便是“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其实不必赘述,每个人都能接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传统又简单的道理。但是洛克所说的健康问题并不是从医学方面出发谈论该如何治疗病体,而是父母在不借助于药物的情况下该如何对没有疾病的身体进行维护和改进。他明确的指出“大多数的儿童,他们的身体都是因为娇生惯养而弄坏的,或者至少是因此而遭受了损害”。而这一观点与现在一些父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或者溺爱是相符合的。对此,洛克提出了诸多建议,我只简单谈论以下几点:

(1)保暖。既然脸部能够不受遮蔽常年经受风寒,那么身体也可以,因此儿童的冬服不必过于温暖,外出不必戴帽子,使身体养成经受风寒的习惯便可。

这里的戴帽子问题其实我深有体会,不知从何时起,我每次外出必带帽子,不论风力大小,晴阴如何,甚至哪天不戴帽子出门,晚上我便会产生头痛的反应。这其实就是养成了一种习惯,我依赖于帽子能够替我抵御风寒,自身的抵抗能力便下降了。但是同时,我认为洛克的建议存在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对“过于温暖”的界定,不能抱着锻炼孩子体魄的想法给儿童招致身体物理方面的遗留问题。

(2)运动和户外活动。洛克主张孩子应该学会游泳,这可让他应付急需,但其实有时候掌握一项技能是利弊共存的,会游泳可能也会给儿童招来危险,重要的是对孩子自身安全问题方面的教育要做到位。另外,为了给予儿童自由,而不让他永远处于别人的监护之下,户外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3)饮食和用餐。饮食应该尽量清淡、简单,对孩子胃口的满足应该适可而止,让他们懂得节制。用餐的时间最好不要固定,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用餐。这一点其实与我们现在的认识是相违背的,洛克的理由是儿童养成了固定钟点用餐的习惯,到了那个时候他的胃便会等着食物的到来,无法适应特殊情况。但我还是更倾向于让儿童养成固定时间用餐的习惯,这样一方面能够方便、加强父母、老师对儿童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能避免养成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习惯。

(4)不用药物干预健康,不急于用药、求医。医生的诊疗或者开出的大量的药物会给儿童的心理带来恐惧,并且对于许多疾病在初见症状时服用少量某种消食水是能够得到治疗的,用药过于急切,反而会招致重病。但这里所说的是不干预、不急于,而不是完全否定了求医、用药的手段,毕竟有些时候专业人员的建议更让人放心。

2、第二部分:心灵的塑造

“要加倍重视对儿童心灵的塑造,及早进行调教,这将影响他们今后一生的生活。”在这一部分作者谈论了很多问题,前后存在一些交叉或重复论述,导致我在看的时候产生了不少的疑问,这里我也只简单谈论以下几点:

(1)尽早。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应该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而不是因为年龄小就为他们找借口。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缺点会暴露的更多。大自然虽然明智的赋予了父母爱子女的天性,但是如果这种出自天性的情感脱离了理智的严密监视,会很容易变成溺爱。这些道理可能说说简单,但是其中的可行度只有自己成为了父母才能领会。

(2)渴求和欲望。不否认远大的目标会给人带来前进的动力,但是当一个人的欲望不受约束时,可怕的事情就会随之而来了。因此父母应当及早教儿童学会理智和克制,而不是纵容。毕竟儿童还缺少应有的判断能力,而适当的规范能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性。

(3)权威,奖励和惩罚。洛克并不反对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使用暴力或者采取惩罚措施,但这必须是在儿童养成执拗的性情时为了防止其更坏的发展而实施的。极度严苛的惩罚在教育上是危害严重的。而父母也必须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使他们对自己存在敬畏之心,这种心理在儿童长大后适时变为亲近感。

但这里我存在一个疑问。洛克提到“不应把他们这种年龄或性情的自然产物解读为顽梗或任性”,对于顽梗或任性,父母应该用暴力或棍棒制止,而对于儿童性情的自然产物,父母只需帮忙改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这两种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那么父母又应该如何判断呢?这其中的评判标准又是什么呢?同样对于老师,应该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制止、纠正,而不同程度的犯错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又该怎么划分呢?我认为洛克在这些问题里只是给出了自己的理想状况,而没有对实际情况做出明确的谈论。具体的方法也有待父母、老师自己的探索。

(4)环境的影响。首先同伴的影响要比一切戒律、规矩和教导都大。作为父母,一方面不希望儿童接触到外界的粗俗和邪恶,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他们对社会上的人情世故一无所知。这种矛盾心理的解决其实也需要依靠之前提到的“判断能力”,即让儿童能意志坚定,熟悉人情,并守护自己的美德。但是我又想说,这样的要求对于成人尚且存在困难,更何况是对于心智未成熟的儿童呢。

其次榜样的作用。这里的榜样并不只是父母或者老师,虽然这两者是儿童榜样的主要来源,但是榜样的范围应该扩大到一切有权管理儿童或者受到儿童尊重的人身上。如果作为榜样,那么应该保持对儿童的尊重,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不在他们面前做出不希望他们做的事,而不是以领导者的姿态傲慢无礼。这是对成人的评判,也要求了父母或者老师要给儿童创造怎样的生活、学习环境。

学问

洛克把学问放在最后一部分,他认为学问是最不重要的。但是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教育就会认为是教授知识,增加孩子学问的过程。洛克写道:“我不忍想象为了接受心灵的教化,一位年轻绅士要像牲口一样被放入牧群中,遭受鞭子的驱使,好像他要饱受严酷考验以完成各种课程”。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否认了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是不希望仍将它们作为一个人的主要任务,进而成为评判一个人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

(1)不将学习作为任务。洛克设想学习可以变成儿童的一种游戏和娱乐,而不是把读书看成一种任务。想起我的高中班主任经常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虽然我当时始终没有体会到,但是后来一想就觉得如果能够摆脱学习后无数的考核,考核后可能有的责备或纠正,或许每个人都可以是向往学习的。正如喜欢阅读的人其实不在少数,他们将阅读作为自己空闲时间里的一种休闲、放松的方式,但如果让他们为了考试而阅读名著,他们便可能会感到难熬了。

因此洛克建议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学习或者因为学习的事而斥责他。那么父母或者老师应该怎么做呢?难道要置之不理吗?我想父母或老师应该做的事是引导他们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树立对自己的要求,正如现在作为大学生,其实很多时候过得辛苦或者轻松都是自己的选择,一定程度上我们获得了自由,摆脱了约束,所做的除了为了学业成绩而进行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成为自己想要的自己而做出的自发的努力。

(2)母语。作者在这一部分花很多笔墨谈论了学习外语的方法,而在最后强调了掌握好母语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也能认识到,现在为止,学习英语除了在考试中取得一个顺眼的成绩,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就是一个英语的“聋哑人”。洛克将外语和文法学习的应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为了一般的社会交往,而是靠嘴巴和笔杆子为生的人,三是以研究已经消失的语言为荣的人。如果是第一类人,那么没有必要生记硬背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系列规则,通过一两个月与外国人共同的生活可能就能够达到。我们更需要注意的应该是日常与人交流时自己用语的合适与否。既然“在所有的教育中,大部分的时间和努力应该用在对儿童以后要过的生活最重要、最常用的东西上”,那么母语的使用显然是最需要关注、不能舍弃的。

(3)心智。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健全的心智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因为“对于心智不健全的人,学问只会使他们成为更加愚昧或恶劣的人”。我想,心智不仅可以理解为良好的品德,这是一切的前提,还应该是做事情正确的方式方法,比如获得学问就要追根溯源,批判性的学习,养成做事情按照次序的习惯等。比起获得学问的多少,这些能力应该是更有益的。

(4)游戏和娱乐活动。一部分人可能会觉得娱乐活动与学问是相对、相抵触的,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娱乐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了。洛克说明“娱乐并不意味着游手好闲,也意味着交换一下手头的工作,使疲惫的那部分身体得到放松”。我们要教会孩子区分打发时间的游戏和获得真正乐趣的游戏的区别,这便又回到了之前所讲的自制力和判断力的问题。

另外,书中的一句话引发了我很久的思考,但是始终不知应该怎么解读它:“教育的最大秘诀在于对身体和心理进行交错训练,使它们成为彼此的娱乐方式”。

综上

书中反复出现了以下几个词语:练习/实践、权威、理智、习惯、欲望、羞耻感、荣辱感、节制。这些可能就是洛克真正希望父母或老师通过教育让儿童获得的。

对教师/导师的要求

虽然洛克在书中没有专门设置一个部分论述对教师的要求,所用的也都是“导师”一词,但是从他对儿童教育的要求中可以找到适用于当代成为教师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养。

既然要重视孩子心灵的塑造,那么教导孩子的人肯定必须得有健全的心智,而健全心智的一大表现正是良好的教养。美好的品质是心灵的宝藏,对应于教师便是师德,而使之焕发光彩的,是良好的教养,简单的可以理解为良好的行为举措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很多时候,做事的态度比事情本身要重要很多,因此教师必须端正自己为师的姿态,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使自己的言谈、表情、动作等全都合宜,镇定自若。

(2)教师应当认识人情世故。

在教会学生通晓人情之前,教师自己不仅应懂得世态人情,还能够判断学生的心性、倾向和弱点。“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让我们适应大学而不是社会”。这样的可悲的情况应该如何减少、防止,我想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老师向学生说明社会的真实情况。作为教师,我们介绍的应该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理想状况,彻底认识世界是抵御世界的唯一屏障,否则如果学生是在海上航行的船员,那么在他们获得掌舵经验之前,什么能保证他们的不致沉船呢?这样也能避免学生一旦从严厉的教育中脱离出来,就堕落成肆意放纵、挥霍无度的样子。

(3)教师应当时刻保持理智和冷静。

只有在保持冷静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有效的教育。另外,教师不仅要让自己保持冷静,还应该懂得安抚学生,使他们处于平和的状态,这样学生才会原意让自己的心灵接受教师的指导或者接收知识。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在一张抖动的纸上写下美观方正的字一样,教师也没有办法在一颗战栗的心灵上做到。

(4)教师应当考虑具体情境和学生的不同个性。

洛克主张“导师不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教,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教”,同样的,他说明人们在最需要展现才能和教养时羞于欠缺的食物,才是真正令人羡慕的学识。结合之前的说法,简单说来,其实就是注意教育的实用性,虽然不能把“有没有用”和“有没有价值”划等号,但是对于当下,不同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教师应该有所了解,否则就很容易把一套固定的规则套用在所有学生的身上,这样虽然好像给教师省下了不少工作,却仍然可能是事倍功半的劳动。

(5)教师极重要的技能在于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的实际价值和实在的优势,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爱自己的,这种爱可以在教导活动中教师的和蔼可亲和温和中体现出来。并且,教师需要学生对自己存有敬畏感,这种敬畏感的形成需要父母和教师共同的努力,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尊重教师,教师可以对学生采取恰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6)教师的专业性。

洛克谈到:教师的职责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喜爱和尊重知识,要在他们想学习时教会他们正确的求职方法,让他能够获取知识、提升自我。这一观点其实就说明了教师真正的专业性不是自己拥有多少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在教导学生方面的专业能力如何。关于某某专业(师范方向)和某某教育专业的区别,其实就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哪一部分更重要。

洛克在书中不止一次强调导师不必是一个十分地道的学者,因为“一个想深入钻研的绅士,务必在伺候凭借其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去实现,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为导师的管束和强制学有所成,或在任何学科上做到出类拔萃”。这个道理我到了大学似乎才慢慢开始明白。这并不是说明博学对一个教师不重要,只是在知识性和健全的心智之间,后者更重要。

最后总结

其实读完《教育漫话》一书,我对于教育产生了更多的困惑,洛克的许多观点打破了我现有的认知,比如及早的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来看待,不主张将孩子送入学校集体学习等,也有一些超越了我现在的认知水平。但是我想很多观点得放在作者的时代背景来考虑,我也需要反思自己现在的认识里有多少是因为众人都这么说,我就接受了的。

既然现在我还没有成为一名教师,也没有成为一名家长,那么我能做的就是把将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先能做到,这样才能谈能不能成为教育别人的人。

.......................只要大家愿意,可供借鉴的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