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现在孩子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古文中爱护儿童的儿童为什么要学古文?|古文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关键入口 《漫画学古文》)

「点击标题下读呀读关注」

中文书单 | 育儿故事 | 儿童读写类课程

朋友们,

今天周末,咱们先来讨论一个话题:

儿童美术类的教育机构为什么这么火?

你肯定会说,家长们愿意花钱送孩子去学画画啊。

好,那么,咱们接着思考:

家长们为什么喜欢送孩子学画画呢?

据我的不完全调查,小学四年级之前的孩子,几乎都有过学画画的经历。

儿童学习画画的比例远高于学习乐器的比例。

这为什么呢?

如果深入剖析的话,原因有很多。

我只分析一条:有一部分家长喜欢看到一个最优的投入产出比。

这怎么理解?

如果只是停留在兴趣层面的话,学美术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金钱、时间和亲子陪伴,而且,儿童最初的表达形式就是画画,孩子也乐于画。甚至不学,每一个孩子都能画出属于他自己的画。

但是,乐器不同,它需要投入较多的金钱、时间,最主要的是这样的投入产出的结果是缓慢的,甚至需要你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看到和鉴别的。

类似的想象还有:

语数外校本课程培训机构比培养逻辑思维的机构火,教应试作文的机构比培养读写能力的机构火……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有些家长喜欢在“看的见”的地方下功夫。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有一种成长,其实很可怕》

教育是滴灌,不是漫灌。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文言的启蒙。

有一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文言文启蒙的重要性,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考试中不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通过“可见”的考试,我们看不到这件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抛开文言文在中考、高考中的比例增加等现实性的因素不谈,我只谈我为什么要让孩子了解、学习文言文吧。

语文是我们的生活,生活即语文。

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他享受阅读,能够通过阅读终身学习。

作为一个熟练的中文表达者,他要了解中文表达的历史脉络。

语文是我们的文化,文化是语文的一部分。

古文是古代文人书面交流的语言,里面藏着许许多多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的密码。

我们今天读《论积贮疏》、《陈情表》、《送孟东野序》、《贾谊论》等,读到的不只是怎样学好中文,怎样把古代的文学修养融汇到我们今天的语文运用上,我们还能透过古文这面镜子,去看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运作、社会习惯等,是怎样实际地发挥作用的。

正如文化学者梁文道所说:“古文是了解中国古代的关键入口”。

春节后我购买了一套书,原本是想备课使用,没想到我的儿子抢先读完了,他读的津津有味,停不下来。

就是下面这套书,《漫画学古文》。

这套书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形式有趣。

这套书以漫画的形式讲解文言文。漫画作者是香港著名漫画家马星原。漫画画风清新朴拙。这种画风透露出作者儿童本位的思想,但是绝不像某些劣质漫画那样矮化儿童。

古文里的某些意境很难图像化的,这对漫画作者和文字编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套书的文字编者是香港知名作家、资深编辑方舒眉,她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古文修养颇深。

方舒眉与马星原是一对夫妻,这套书的特点的就是文字与插图并重,图文合奏,在轻松幽默中,看图知意,迅速了解到文言文的焦点,不知不觉亲近古文经典。

难怪我朋友们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也能独立阅读这套书。

二是体例合理。

这套书按照朝代顺序分为六册:《先秦诸子篇》、《先秦.秦汉篇》、《魏晋篇》、《唐代篇》、《宋代篇》、《元明清篇》。

涉及到的文体有散文、传记、小说、楚辞、诗、词、曲、赋等。

所选的篇目都是中小学考试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也是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必背的文言文。

每一篇文章都是按照导读、原文、注释、漫画故事、典故拓展这几个模块编排的,更符合孩子的学习模式。

以《木兰诗》为例——

导读

正文

漫画

知识拓展

我在设计“小古文趣味启蒙课”时,也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和影响。

孩子们学习小古文的难点之一是:古文是抽象于语言之上的存在,离孩子的生活相对遥远。

如果有这样一套书,孩子愿意主动拿起来看,读得津津有味,文言文启蒙的种子就悄悄在他心里种下了。

点击购买   享受优惠价格

适合小学7岁以上的孩子

适合对古文感兴趣的初学者成年人

我自主研发的“小古文趣味启蒙课”(适合小学1-4年级的孩子),已被收听近2000次,目前正在价优惠中

已播出9期,最后一期课程将在下周末直播,直播过程中设计了“趣味闯关”环节,届时将会有新课的代金券等实惠礼物送出。

嗯,是的,读呀读工作室另有新课程即将上架,详情请关注“读呀读”微信公众号。

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小古文启蒙也好,学习其他的知识也罢,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健全的人,而不是拿那些可见的标准去塑造他啊。

期待听到你的想法。

爱读书的妈妈都在这里

扫码关注 

读呀读

小古文启蒙

1.《儿童古诗文启蒙,我这样做》

2.《教授妈妈的小古文趣味启蒙课》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