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法是哪一年实施的(古文中爱护儿童的我国最早的“文物”保护诗是哪一首?当真是最佳的口碑流传)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呼吁大众保护"文物"的一首诗,无疑便是《甘棠》,出自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为方便叙述,先将原文摘录如下:

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召[shào]伯所茇[bá]。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shuì]。

诗很简短,一共三小章,每章中都以精警、恳切的语言,反复告诫大家要对一棵"甘棠树"进行好好地保护。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甘棠?这首文物保护诗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要保护这棵甘棠树?它背后代表了什么?如何理解古代人民的这种行为?

一、《甘棠》诗释义

"甘棠",是一种乔木,即现代意义上的棠梨树,有些地方也称之为杜梨,《尔雅·释木》中说:"杜,棠也。有赤、白两种,赤者称杜,白者称棠。"由此可见,甘棠是白色的棠梨树,棠梨树木质坚硬,树冠蓬松如伞盖,果实圆而小,味道酸涩透甜,吃起来甘美可口,所以叫做甘棠。

《甘棠》正面所说的事情只有一个,那便是呼吁大家要小心爱护这棵棠梨树。所谓"勿翦勿伐",便是不要去损坏它的枝叶,更不要去破坏它的枝条,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道:"剪,剪其枝叶也;伐,伐其条干也。"所谓"勿翦勿败"、"勿翦勿拜"在《诗集传》中也都给了解释,"勿败,则非特勿伐而已"、"勿拜,则非特勿败而已";《说文》中也提到过:"败,毁也……是败义也,与伐同意。"所以这两句都是在说,对这棵甘棠树,不但不能砍伐,也不能去伤害它,甚至连拉弯、曲折它的枝条也不可以。

对一棵树如此精心的保护,可见这棵树无疑是文物级别的。可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对这棵树的保护呢?《甘棠》中也说了,是因为"召伯所茇、召伯所憩、召伯所说",原来,一切都和这位"召伯"有关。

这便是《甘棠》这首诗侧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即这是一首怀念和赞美召伯的诗篇。"茇",《诗集传》中解释说是"草舍也";"憩",是休息的意思;"说",是停马休息的意思。所以这里是在说,因为召伯曾经在这棵甘棠树边居住过,在这棵树下休息过,在这棵树下停留过,所以现在我们要把这棵甘棠树当成宝贝,当成文物,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它。

那么,"召伯"究竟是什么人?就只是因为他在这棵树下休息过,人们就把这棵树当成文物"供了起来"?

二、召公之德

召伯,便是召公,姬姓,名奭[shì],封于燕。

《诗序》中评价这首诗说,"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南宋儒学大家朱熹也曾评价这首诗说:"召伯循行南国、以布文王之政,或舍甘棠之下,其后人思其德,故爱其树、而不忍伤也。"由此看来,召伯的美德当真是流传后世,那他的美德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三种"美德"。

第一种美德是对于狱事的公平决断。这种说法主要以《史记》为代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由此可见,召公在自己的封邑中秉公执法,对人民的小大之狱,全都公平公正的决断,让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因为他经常在这棵甘棠树下断案,所以当召公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善政,便对这棵甘棠树爱护有加。

第二种美德是不妨碍农事,爱护农民。这种说法来源众多,主要有《说苑》、《韩诗外传》、《汉书》等,比如刘向的《说苑》中记载:":"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摒弃召公决断狱事的美德,而是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不妨碍农事的部分。《说苑》等书中均提到召公为了不妨碍人民务农,便"不入邑",而是来到这棵甘棠树下工作。

第三种美德是"听男女之讼"。这种说法主要是东汉郑玄提起的,他在《笺》中说道:"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国人被其德,说其化,思其人,敬其树。"其实,听男女之讼,是在"决狱政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郑玄并没有摒弃召公"为民爱力"的美德,又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下。

因此,这三种美德之间,是有继承过渡关系的,从西汉初年召公"巡行乡邑"并在甘棠树下"决狱政事"的说法,到西汉中期不妨农事,开始强调"不入邑,舍于甘棠之下",再到东汉时期的"听男女之讼",是在一层层增加的,这一系列的变化,存在明确的"层累"关系的,即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史料,是在随着时间转述的同时,逐渐一层一层被累加上去的。这或许是因为和当时社会所重视的问题有关,所以侧重点也不同。

但是,无论是哪种美德,有一点,是始终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召公对人民、对百姓做了大有好处的事情,真心的去爱护、关心百姓,所以民间才会写诗纪念他,纪念他的善政。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连这棵和他有关的甘棠树也成了文物,呼吁人们好好地保护它。

三、甘棠遗爱在人间

爱护甘棠树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召公仁政、善政的怀念和赞美,正因为召伯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休息过,所以在人们心中,这棵树似乎是召伯灵魂的所在,亦或许召伯的魂魄,就在这棵甘棠树中栖息着。

古人相信,万物皆有灵,尤其是对于有特定意义的事物。古人因为不了解自然运作的过程,对一些不能解释或有精神寄托的东西,便会逐渐去神化、崇拜,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类似的,恩格斯便曾说过,"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了他的宗教里。"

树木因为有着四季轮回,生生不息的特点,所以当古人将敬畏、感恩之心植根于树木中时,便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寄托。比如,在我国古代典籍《山海经》、《淮南子》等书目中,有太阳神树扶桑、若木,有位于天地中轴的建木的记载,我国三星堆文化中也有青铜神树的发现。

所以,古人对于这棵甘棠树的保护,很难说不是将这棵树作为对召公的精神寄托,故而加以呵护和怀念。虽然这棵甘棠树早在历史上消失了,召公也离我们有数千年的距离,可是这首《甘棠》诗却流传了下来。由此足见,为上者,只有全心全意为百姓,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和尊重,才会有好的口碑流传出来,精神才能永生不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