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儿园活动方案(儿童爱护花草教育意义51. 幼儿园之走近儿童(五))
前两天去幼儿园,从晨起入园到中午吃饭,跟了一路。看老师的一日流程,看孩子的学习有游戏。午饭整理了20分钟,下午与老师们分享了45分钟,互动了80分钟。借着看到的,借着孩子的游戏,翻过来倒过去,不过想说:
你眼里看到是什么样的儿童,你的教育才能走到相应的境界。你真的对孩子的童话世界好奇,你才能建立和儿童真正的联结。你不仅仅是儿童安全的看护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支持者、童年的守护者。孩子所有的给你的信号,都是有意义的,真的去看去听,才能见才能闻,而非远观,看而不见,听而不闻,那样的孩子的世界,在你眼里不过热热闹闹一片,实在幼稚混乱,无的放矢。今天收到另一位老师的视频和发问,想到不仅仅是前两天,也是一直以来,和幼儿园老师园长们的大量互动中常常感受到的状况:大人对儿童世界的好奇缺乏和对自身引导介入的过剩执着。最常见地,很多老师提到游戏,比如建构游戏,就会问:这群小朋友,天天玩一样的,都大班了,建构技能也只是平铺围合而已,应该如何介入,如何提升孩子的建构技能?那么潜台词是什么?这群孩子,是弱的,游戏是无聊重复的,技能是需要外力拔高和提升的。真的去看孩子的游戏,真的好奇,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就说前两天我看到的,短短片刻之间,在搭积木的游戏中,看到孩子们把积木当作手机、电视,以及用手机投屏到电视;把圆柱体积木当成针,俩人合作给小朋友打屁股针;用一个奶粉罐一个长条积木搭跷跷板,拉着我一起玩儿。除了技能,这是孩子对自己生活的演绎,对自己没有很胜任但是想参与的成人世界的兴趣,对可能会有压力甚至心理阴影的事件的主动掌控感,与同伴互动和在真实与幻想之间切换的流畅自然。怎么大家就只想着建构技能?回到建构技能本身,就像画画一样,孩子从蝌蚪人到有主题的绘画,本身是绘画经验丰富的结果,你不大可能让一个才接触蝌蚪人的孩子,无论小班还是大班,突然画出有主题、有空间关系、有细节的画啊。我们可以判断孩子的水平,但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细察他们如何在游戏生活学习中与同伴和更大世界的建立更亲近的联结,他们如何在反复尝试中积累经验体验胜任力掌控感,而非着急介入拔高,只看到“技能”而已啊。今天的视频也是,老师本人与我有很好的联结。我们平时聊天,花了大量时间反思与讨论如何与儿童建立联系,如何相信儿童的体验、感受,如何针对性支持自己的孩子的成长。她能第一时间想到和我分享,也是有发自内心的困惑和想要探讨的专业问题。视频是关于一个小朋友在小山坡“挖坑”的: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她的问题是:孩子乐于在草坪上挖坑,是支持还是要给孩子说说爱护花草?还说:孩子兴趣很高,玩了好几天。我看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潜台词是什么,是这个孩子做的不对,他在破坏花花草草。因为我反复说要尊重孩子,她感觉到了孩子的兴趣,但是在孩子兴趣和爱护环境之间存在冲突。在这个情境下,似乎尊重了孩子的兴趣就意味着破坏了环境。我的回应如下:咋:乍
余:于
前前后后,老师说了三句话,回头想想老师话语背后的潜台词:(1)虽然兴致很高,但是破坏环境了;(2)虽然想种树,但是用枯枝;(3)虽然有积极意义,但是跑了,东西乱丢。这不就是我们传统的儿童观吗?我们在尊重儿童时候的很多常见困惑吗?一方面是文化历史的影响,五千年我们都这样对孩子,就如素素的爷爷奶奶,爱孩子比我更胜,陪孩子比我更多,不自觉的不信任和控制也是无处不在的。另一方面,也是老师的责任心和教育者的使命感吧,我们想做更多更好。那么,怎么做可能更好呢?孩子当然需要教育,但是好的前提是什么?是利用好孩子丰富的童年资源,他们对世界的热情和善意。如此,一方面丰富了教育的根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你自己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后者,我们其实是缺乏的。作为成人,我们太习惯评判,批评,“教育”孩子。你高高在上,俯瞰,你能看到什么?成人标准的好与坏吗?哪里来的细节、意义、互动?儿童、童年、童话世界,一直都在,丰富、干净、灵动,看一看吧。放下我执,相信孩子,一定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