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次我爱你 李浩然是男是女(小学儿童爱护自然海报图片一千零一夜故事 | 野孩子,爱,和艺术)
我四五岁的时候没上幼儿园,天天在院子的草丛里摘野草野花“做饭”、过家家、爬树看风景,堪称散养但纯粹的童年;六七岁稍大些了,我就钻狗洞溜出大院去附近小河边的土里钓知了,把水池堵住放满水躺进去假装是游泳池,以及在仓库里寻找灶马和蛐蛐,或者在树林草丛里和蚂蚱互瞪……
一次是在河边看老爷爷钓鱼,老爷爷钓了一条绝美的长尾巴小鱼,嫌弃它没肉,送给了我。阳光下,那条鱼的尾巴闪烁着瑰丽的光与色彩,震撼我一整年——我为它起名为“凤尾鱼”。
听起来是很自由很美好的时光了,不过看你创作的《请给"差生"一米阳光》,在8-10岁叛逆期的时候,你似乎遇到了些麻烦? 恩恩,那时候家里大人都忙于工作,所以我有大把时间四处游荡。小时候叛逆爱自由,后来遇到一个数学老师,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因为我不做作业经常鄙视我、批评我,我就和她对着干。但爸妈不了解情况,他们以老师的批评为耻,他们越是给我讲规矩,我就越叛逆,然后数学老师便更变本加厉地批评我,我就越来越讨厌自己,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到我把自己每个手指关节都咬破了皮。直到一天, 一位老师注意到了我。他姓王,是学校里的美术老师,兼任大队部老师,常常很闲的样子(误)。他看我常被数学老师训话,就常喊我到大队部谈心。
王老师会笑着说:“今天又去数学老师办公室了?因为什么事情呀?”
而当时叛逆又自卑的我只会冷漠地回答:“数学作业没带。”
王老师笑得停不下来,因为他一眼就看出我的外强中干,但可能也欣赏我身上那股不认错的拗脾气吧。 印象中他常常穿着白衬衫,有时候还会系红领巾。窗外的阳光穿透到屋里,洒在他身上,他的白衬衫很白。被喜欢的老师约谈,我内心很激动。那时候的我孤僻、黯淡、焦虑、反叛,就像荒野里的一匹孤狼。但一到王老师这里,就成了一个很乖的孩子,就想藏起所有的邋遢、局促与失败。看到我的十根手指都贴着白胶布,老师很关心地问是怎么了。我没法告诉他我是因为压力而咬手,咬到关节都流血。我怕这样的手被他看到,他不再喜欢我(什么奇奇怪怪的因果关系)。于是我急中生智撒谎说,是因为看弹琵琶的人都缠胶带,觉得好玩,所以也缠了胶带。接下来发生了我小学全部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老师一边摇头一边笑笑地看着我说:“你呀!你呀……”他的头发在阳光下散发着一圈金色的光芒……我知道他其实在说,“你就算再奇怪,再不乖,也是个可爱的好孩子,我都会喜欢这样的你”。那时我多想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优等学生,让他为我骄傲啊。 王老师又说,学校马上有一个美术比赛,他会报名参加,他觉得我一定可以得第一名。后来那场比赛,我真的得了第一名。我至今都不知道,那次得奖是因为我真画得好,还是只是一种特别的鼓励。好温暖的故事,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老师。看你现在的作品和职业,感觉这份对孩子的温暖也在被延续着。
是的,起初我并没有表现和意识到自己有特别的变化,但慢慢我有了自信,一切都开始往好的一面发展,现在的我可以温温柔柔地说,我很满足。人到中年我也越来越常回忆起这些故事,印象中不记得作为美术老师的他教过我什么画画技巧,但他的喜欢与鼓励,成为了我追求艺术的原动力。在我误打误撞做了老师十几年之后我惊讶地发现,他给我的支持开始散发出能量,当年王老师无条件的信任与支持已经潜移默化成为我的一部分并将其分享给更多人。我努力像他一样去看见需要我们帮助、需要我们支持的孩子们,我也相信自己能把这份能量传递给我大学的学生,并借由他们继续传递下去。我终于成为了王老师可以放心的那种大人。
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最后你对老师这个职业表达的那句话:
所有的“问题学生”
其实可以不是“问题”。或早或晚,只要遇到那个信任、欣赏他的人。你愿做那个人吗?看得我眼泪都要掉下来了。然后我也看到你立了个flag说要在打个勾连载500篇“差生”系列故事,对此我也很期待。
(大笑)哈哈……我这个三分钟热度的人,只能用哈哈哈来掩饰自己有头无尾的尴尬了……不过,我办成了和画500篇“差生”故事差不多的事情——办了一场“宇宙著名小孩”的“没被教过的画”的展览!也就是为那些外人看起来不那么成熟、完整、漂亮的画,办的一场认认真真的画展!说到学校、教育到你后来用业余时间做的ARRRT美育实验室,好像这一切都是你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延续从王老师那里传承到的爱的教育,是这样吗?
应该是吧。无论是大学执教还是业余时间研究儿童美育,我想实践的课题始终都是:每一个孩子,每一个成年人,每一张画,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当然也包括自然里的每一种生命。“美育”的“美”,是让我们去寻找“美”,靠近“美”。“美育”的“育”,是用发现的美和创造的美,去养育我们自己。 王老师可能没有对我和美的关系直接参与太多,但他守护了儿时的我,守护了我对绘画的爱和直觉,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到现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守护人心和荒野,去影响更多的人。所以在大学执教也是你选择的一种去影响他人的方式?
对, 通过教学我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经历和理念传达给学生们。比如,我们从小到大的美术课常常希望学生学会画得成熟、完美,不要出界。于是我们去掉了自己的味道,只是追求更好、更像。最终,每个人成为了他人的影子,却唯独没有成为他们自己的样子。再比如,我发现小朋友们通常不怕画画,但大学生、大人们大多数都害怕或者不情愿画画。从不怕画画甚至热爱画画,到害怕画画中间发生的事,就是我想研究并解决的事情。画画应该是自由的,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权利。我已经从自卑变成了自我激赏的手绘热爱者,我想带着更多人打破对画画的固定思维,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当我的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未来做幼儿美术的启蒙工作时就有了基本准则——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让画画的孩子/大人体会自己的每一种情绪与头脑中的意象,并忍不住用画笔表达出来,不怕外界的看法,追求更远、更持久的创作动力。所以我把这些都归属到我的哲社课题——《儿童与成人美育工作室创业计划》中:我把大学里上课时遇到的问题,在儿童早期绘画课程中来试着解决;再把这些经验与实践,带到课堂中给大学生们,教他们创业、预设未来的职业方向。两头就因为美育而自然衔接起来了。
听起来和传统教育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这让我想起你曾在朋友圈里分享的一段你和女儿关于“企鹅不会游泳”的讨论,我觉得她的想法很有意思,似乎在她身上也看到了你想传达的教育的状态
那是一次很有趣的讨论,她的回答让我有点意外。几年前好老师智库邀请我对当时热议话题——绘本创作和科学常识之间的关系做些分享,起因是绘本或童话中的动物应该符合其习性去编写呢,还是可以天马行空随便编排情节?我认为,常理或常识是对群体的固有印象,当我们思考起这本书里的“不合常理”之处时,其实还可以衍生出一个新的立意——任何一个群体里都可以有一些生来就不同的个体,而这样的个体依然可以被群体所接受和帮助。每一个人都希望被世界温柔相待,却不知道这个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所以当我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时,她回答我说,“可以有一只企鹅不会游泳呀,也可以有一只兔子天生会潜水,还可以有一只小动物和其他小动物都不一样的。”我突然想起儿时的我不就是那只不会游泳的企鹅吗?但我会画画!——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注重逻辑,而缺失了温度,或者泯灭了孩子的纯真和对世界保有各种可能性的心,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赞同赞同,世界有各种可能性,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需要被呵护。不过很多插画师在守护荒野提供公益服务的时候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艺术中是否要尊重科学?
其实艺术与自然,就像下面两幅画: 我们可以不借助自然的真实结构,只凭借艺术加工与头脑中的印象来创造“叶子”主题的原创画作。这样的作品意图是抒发绘画者的感情,分享绘画者独一无二的创造力。但我们若是不去草地里蹲下来观察,就不会得到被自然之美瞬间打动的机会——就像右图一样,自然万物浑身上下那“亿”点点的细节,都可以在平时写生时进行记录与积累,等需要自由创造时,就可以随时调用所需的细节,从而衍生出更多的“世界上也许不会存在的美”,来感染观众。如果仅仅靠想象,无根基底蕴地纯粹创造,那么我们想象出来的美很可能比不上自然中本就存在的美。比如瞬息万变的朝霞那千万层渐变色彩,岩石矿石截面的层层叠叠曲线,甚至显微镜下大大小小的细胞壁……而科普插画则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需要无与伦比的刻苦和坚持不懈的学习,需要完全尊重与还原客观实际形态。这种方向的绘画并非只是照相般的写实,它也需要创造力与独一无二的气质。这种创造力和气质首先需要建立在实际形态特征之上,再去追寻笔法笔触、色调倾向、形态构图等各个方面的某种独特之处。这样的能力需要倾其一生来积攒和聚拢,可以说是每一个自然博物绘画工作者的终生追求了。
但若只写实、不创造,也会陷入“照片写实”的怪圈,很难跳出来画更多自由的作品,世界上的艺术创作可能就会痛失了一半的浪漫与科幻,我们就行走得太沉重,少了太多创造的乐趣。所以写实与创造,我们应该不做选择,全部都要——每个绘画爱好者或绘画工作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调整这两部分的偏重即可。
所以不管是研究成人、儿童美育,还是社区公益快闪写生,你都会带大家到菜市场、地铁站、大学校园、生鲜超市、美术馆、博物馆、植物园等等地方——你把它们称之为“天然画室”,所以城市中我们也可以去观察自然、欣赏自然之美,是吗?
是的,城市是我们长期生活的地方。很多人说,现在的生活和小时候比,少了太多太多自然的成分。现在的孩子们大多被迫宅在家,或奔波于各类课程的教室之间,他们没时间、没条件一个人(或一群孩子)去大自然里奔跑和探索。这种说法我完全同意。所以……然后呢?
从城市现有的自然条件下,完全可以挖掘城市里那些能去户外野、能去发现自然之美的场地与环境,可以带着孩子们用他们的笔触去记录这些真实的自然之美,去建立人生最初的自然链接。也许城市里不起眼的寻常角落,就是一个个现代“百草园”,只要我们肯弯下腰,睁大眼,静下来,美育场所就无处不在。
另外,除了自然博物,我们还可以带着自家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人、科学、环保、建筑、地质等等身边那些方方面面的美,它们就藏在菜市场、地铁站、大学校园、生鲜超市、美术馆、博物馆、植物园等等地方。
恩恩,现在不少城市都开展了公民科学家活动,带领大家去观察身边的美。即使你不知道这个物种的名字,也不妨碍你对它的欣赏。这就是你说的美育中育己的部分吧。南京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活动?
有,在这之前我是南京觅野趣自然学堂的设计师和绘画老师志愿者,觅野趣就经常组织身边的家庭展开城市自然观察,包括昆虫、鸟类、植物观察、自然课堂、夏夜露营……我也给他们设计过夜观手册和海报。其中,我特别特别喜欢给觅野趣做的夜观手册——它与众不同,既有浪漫,也有科学性,更有让孩子们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内容,非常好用。寻虫夜观手册,介绍各种上课规则与记录自然笔记的技巧
在这期间我也结识了很多厉害的自然大咖,比如:推荐守护荒野平台给我的好朋友老盖仙少爷,以及画海报时的场外技术指导大宁,和一直为我摇旗助威的海豹、符蓉……同时,这期间在艺术创作上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黑白漫画风格,这种风格甚至帮我在微博上都可以圈粉(在微博认识的朋友,数量不大,但质量太高了!)。所以对我来说,和觅野趣伙伴探索自然是一段充满快乐与创造力的宝贵经历,至今我们还会时不时约了去做自然观察。
黑白风格在自然教育中确实少见,这个夜观手册看起来不仅仅是本自然笔记,更像艺术品。
恩恩,我很喜欢黑白表达,后面创作的系列漫画都延续了这种风格。小朋友也很喜欢,因为只需要用简单的线条来表达自己看到的世界。我希望孩子们看到身边的大人们既可以努力钻研科学博物插画,也可以随时涂鸦、幽默地记录观察的心得,就像我仰望的扫把、勾子怒了等插画家那样,去影响带动更多人关心自然,守护城市与荒野的自然。守护荒野千聊课堂的作业
我也很喜欢你的黑白简笔漫画系列,期待常更哟~~~在采访最后,想了解一下在守护荒野志愿者、艺术家、老师等众多身份中,志愿者身份对你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我觉得志愿者身份是我能对从小热爱的自然所给予的最好的回报——我曾经捉过各种昆虫,采过各种野花,现在我不会再去做这些无知的爱的举动。同时,它让我可以零距离接触到各种自然保护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们,他们用自己全部的工作与学习时间去研究自然、守护自然,而我能借由守护荒野,用画笔去助力这些工作者,去保护自然界的所有生灵,这就是我最引以为傲,且天性中就喜欢和向往的事。后记:
加入守护荒野成为志愿者这三年时间,我也越发感觉到,守护荒野在做志愿者陪伴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守护每个志愿者心中对自然的敬畏和爱,以及每一位关心荒野的人的真情。
荒野和画画都只是途径, 用自然和美养育自己才是归处。
谢谢倾听。
采访&撰稿:小人儿
排版:芥末
校对:甄珍、胡胡
云守护云守护是一项长期的志愿者陪伴计划。我们想用“云”守护的方式,突破地域、机构、项目之间的壁垒,让每个有意愿参与环保公益事业的志愿者,都可以在这里非常方便地了解国内外自然保护相关的前沿案例,以及每个优秀机构正在进行中的保护项目,并有机会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助力公益。云守护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彼此年龄、阅历、职业甚至爱好都不相同,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我们是想要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好的一群快乐的人。守护荒野在2019年开始搭建全国的云守护志愿者打卡站:福建、广西、四川、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正在逐一建设中。从高山到大海,我们在一起,路很长、慢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