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捕捉儿童敏期(儿童爱护身体的句子《捕捉儿童敏感期》经典语录|作者儿童教育家孙瑞雪)

我家宝宝三岁了,新手妈妈总有无尽的担忧,经朋友推荐孙瑞雪老师的书籍《捕捉儿童敏感期》看了之后大有收获,喜欢某些语录所以摘抄下来供宝妈宝爸共勉~

“发现”是儿童的快乐之一。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

孩子在临睡前的读书需求,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孩子吃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这是一个生命系统的价值观。当成人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生命的建构和内心的需求就会受损和不断地挣扎。

环境的和谐最重要的表现在于关系的和谐上-----关系和谐了,环境就可以依恋。

儿童对音乐和绘画有着天然的直觉。

人有个体和群体两种状态:他进入群体,在群体中展示自己,显现自己的能力、形象、品格和价值,寻求交流、接纳、认可和给与;当他进入一个私人空间独处时,会放松、无所顾忌地做事,以释放自己。

当幼儿发现语言可以变成一种力量时,在成人看来就成了骂人的话。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烈,证实了语言的力量性。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

生活就是教育。----杜威

临睡前,陪伴在孩子床前,在一束柔和、光亮的灯光下给孩子读优美的童话故事书,让孩子的心积淀生活的诗意,积淀妈妈爸爸的爱和对童年温馨的回忆。在这种氛围里,儿童发现着,创造着,成长着。

头脑和头脑的沟通是语言,心灵和心灵的沟通是感受,灵魂和灵魂的沟通是沉默。

在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和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

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禁止了儿童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儿童的思考。动手能力对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儿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件事上,并反复地重复这件事时,我们知道,这就是儿童的敏感期。让孩子在6岁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理想的成长状态。

孩子需要在各种各样的空间中来感知不同的空间。上下、里外、空旷与狭小、方圆。只有在小的空间中孩子才有明显的空间感。孩子透过感知不同的空间进而建立空间的概念。

有了内在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有界限、承诺、规则、友善,关系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关系也将是和谐的。

人文环境的核心,是儿童生存和成长的心理环境,它必须是有秩序的。

“模仿”是指孩子重复原型所显示的行为,表明儿童的心智已经发展到领悟和掌握某行为背后的能力的时候了。模仿是成长的一个临界点,模仿存在于人的一生中。

对于儿童,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得愉悦、力量、财富或别的渴望目标的自我意识的尝试。

让一切完美起来。这是儿童审美敏感期到来的景象。

儿童对符合自己心智并且变化大的玩具兴趣大。沙和水适合所有心智状态的孩子,玩法变幻无穷,每个孩子都喜欢这两项大自然赐予的礼物。

当儿童选择了他主动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专注。人天性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

成人随意打破儿童的秩序会使儿童经受痛苦,而成人常常不了解这一点。

那些成长在强权中的儿童崇拜强大的、有暴力倾向的神,这有点像人格替换,借助强大的神去面对强大的父母和老师;那些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会崇拜智慧和美丽的神。

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在孩子面前我们必须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能乱逗孩子,因为孩子还不明白什么是开玩笑。

成人不会把有瑕疵的苹果看成是不完美的,但是成人依然会对一个接近完美的苹果惊叹,会为一个接近完美的自然对象或艺术作品感怀。完美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儿童追求完美,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占有的目的是获得占有物背后的含义,不是占有占有物本身。

绘画品质与生俱来。每位儿童都是艺术家,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展现着与众不同的生命感觉。

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这种心理:别人的闲事不管。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基础。

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保证儿童得到均等发展的机会,受到平等的对待,从具体的生活秩序延申到心理秩序。

儿童必须首先拥有物品,才能消费这个物品,这就出现了物品的所有权问题。

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分享变成了交换或者占有。家长和学校应该给孩子们分享的自由。有的孩子正处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儿童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

人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

凡是对自己和他人身心无害的事都不能算“错”,其次,儿童是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有时候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成人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这个过程他就知道什么是错误,犯错误是什么感觉,然后他会改正这个错误。如果成人爱孩子,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儿童就会使用正确的做法而放弃错误的做法,这是正常的、良好的成长模式。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能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儿童,一类是对“物”感兴趣,一类是对“人性”感兴趣。

让儿童知道:我是可以重新选择的。这件事很重要。

在成人看来,童年是梦想的时代。但对于儿童来说,那梦想也就是真实。一个想当超人的男孩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站在楼道里。这个过程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游戏,是儿童在内化这些人物背后的人格特征,这些在童年都会被孩子内化在自己的生命中,这正是自我创造的特征。

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毅力是惊人的。这种热情和毅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不用夸赞和奖励,不用培养和锻炼。但要加以保护。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特梭利教学理论的经典用语,是儿童发展中的条件。

儿童进入5岁左右,文字、符号(拼音)、涂色、数学逻辑、阅读等各方面都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敏感期。

孩子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到掌握知识的方法。

0-6岁的儿童,必须在6年中,学会把握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秘密,创造一个自我。

儿童这个时候成长的是生命,建构和创造的是自我,而不是用这么珍贵的时间,来学习一个技能。

通过创造自我建立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心理力量,是0-6岁成长的主旋律。错过了这个时期,也许这一辈子都无法弥补。

专注和充分工作是完整度过敏感期的前期,儿童从对事物的专注中整理和发展自己。

学习是人的天性。事实上孩子天生就有吸收知识的本能,只有精神放松了,他才会对认识事物有兴趣。

让孩子在他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选择一条他自己的发展之路,结果会比我们想象的好。但成人不了解孩子,不给孩子这个自我发展的机会,或者即使明白这个道理,也不敢“冒险”让孩子自我成长。成人难以想象一个自由中的儿童到底是怎么样的,因为成人得到的自由很少。

学习的方式、知识的难度,都必须和孩子生命的成长阶段、认知状态以及每个孩子的兴趣相吻合。

来自生命内在的动力,比外在的强制要有效和有趣的多,强制实在是愚蠢的办法。

5岁左右,儿童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幼儿园、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在生活中、自然中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们同自然产生联系。仅借助于书本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做父母的应该能够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让孩子承担他成长的压力。

妈妈是孩子安全的来源,活力的来源,妈妈是孩子全部感情的寄托。妈妈绝不要无规则地离开孩子,更不要把孩子全托在什么地方。再好的地方也不能替代妈妈。

儿童是在抱中成长的。如果孩子的内心不放松、不自由、不安全,他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就容易变成一种讨好的关系。时间一久,当讨好这种品质固定在幼儿身上,他长大后势必会讨好别人,人就变得卑微。

雨果说:“生命中至高的快乐,就是我们有了被爱的把握。”

人天生有一种需求,那就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得到关注不够的孩子就会变得“人来疯”,人多的场合把握不住分寸。

创造感觉就是创造生活。

12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道德感的。

过大的压力和情绪的长期压抑能严重侵害我们的身体,降低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让儿童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成人要用爱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他成长。

最基础的东西不能用语言去理解,而只能用实物去理解。让知识跟现实紧密结合,知识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知识。

如果所思、所做、所说这三样分裂开,一个人的能量必然被分散,他就可能神游,无法专注。

玩,是孩子感知世界的最好方法。

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于他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