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进一步管理未成年(爱护儿童的宣传词有哪些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 报告解读②)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

理性分析 倾听心声

服务青少年发展

导读

2023年12月23日,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在京召开“宣传贯彻《条例》 益起助力成长”主题研讨会,并发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成果。

《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31,688名未成年学生、11,624名家长、787名教师的抽样调查,围绕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网络接入环境、网络使用特点、上网教育与引导、网络安全与权益保护等方面介绍了最新情况,并对5年来的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特点规律,研判变化趋势,提出工作建议。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为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条例》,我们邀请知名专家结合《报告》相关内容,撰写系列解读文章。今天推出第2篇《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走深走实”》,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者孙宏艳。

《报告》显示,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 1.93 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2%,几乎达到饱和状态。面对如此庞大的“无人不网”特殊群体,到底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这需要每个成年人做出回答。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并不是新话题,尤其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近些年,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点。从绿色内容、防范沉迷,到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素养促进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已全方位展开。要使未成年人保护更有效更深入,必须在走深走实上下工夫,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短板”

《报告》不仅展示了未成年网民的时代特征,也让我们看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还存在一些可能成为“短板”的方面,需得到各方关注。

农村未成年人网络使用风险更大。《报告》显示,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接入水平差距持续减小,从2018 年相差5.4 个百分点到 2022 年相差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乡互联网接入的鸿沟已经消弭。农村未成年人把手机作为上网设备、用手机玩游戏的比例均比城镇未成年人更高,用手机看短视频和直播与城镇未成年人比例接近,但在安全防范意识上与城镇未成年人差距较大。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网络保护意识更弱,保护能力更低。有的农村家长为奖励孩子考得好给孩子买手机,结果发现孩子玩起手机一发不可收拾。

住校未成年人上网问题容易被忽视。《报告》显示,住校未成年人自我报告网络依赖比例更高,感到非常依赖、比较依赖的比例,比跟父母双亲、父母一方、亲属同住的监护方式高出约12-16个百分点。住校未成年人节假日使用手机时长更长,尤其是使用5小时以上的比例,比跟父母双方、父母一方、亲属同住的监护方式高出14-17个百分点。现实中,部分家长把对孩子的手机管理寄希望于寄宿制的学校。然而,有些孩子因寄宿学校管理不到位或回家后“恶补”,网络依赖问题可能更严重。

新型智能设备存在保护盲区。《报告》显示,新型智能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台灯、词典笔、平板学习机等在未成年人中使用比率较2021年又有增加,尤其是儿童智能手表占比已经达到四成。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戴上了智能电话手表,手表功能五花八门,内置APP眼花缭乱,有些APP内容与功能并不完全适合未成年人。有的家教机、电子字典部分内容“打擦边球”。然而,近半数家长并未意识到这些风险。

对网络学习功能缺乏引导。《报告》显示,未成年人通过互联网学习成为占比最高的网络活动,比玩游戏、看视频、聊天等活动均高出20多个百分点。认为网络给学习带来积极影响的比例比2018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这说明他们对在线学习这种方式已经习以为常。但在线学习可能存在网络迷航、时间难以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有些未成年人上网学习经常“东看看西看看”“逛着逛着想不起来要学什么了”。此外,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看新闻资讯等并不多,超半数未成年人缺乏甄别信息权威性的意识。然而,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不玩游戏不看短视频就皆大欢喜了,忽视孩子在网络学习、网络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保护与引导。

未及时跟上未成年人追逐新技术的步伐。《报告》显示,未成年人对新技术变革有强烈的好奇心,四成多表示对人工智能等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多数未成年人对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如虚假视频、音频等缺乏安全意识和分辨能力。他们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主要靠网络和课外阅读,来自学校的辅导与服务不到四成,来自家庭的帮助更少。这说明教师和家长比起未成年人追逐新技术、新变革的脚步慢了半拍,对未成年人遇到新的网络安全风险进行提示,可能会滞后。

“走深走实”才能见行见效

要实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高质量发展,需要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进一步把网络保护抓紧抓好、落实落细。

现有法律法规实施要走深走实。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网络保护”专章,到新近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及其他管理措施的出台,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权益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决心。良法还要善用,法律、政策、制度等需要进一步落地。例如,仍有未成年人上网未使用电子身份实名认证,这导致未成年人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玩游戏、打赏等情况未能得到根治。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已有法律制度的严格实施,使好的法律法规在各实施环节能够不打折扣地得到落实。

未成年人模式升级要走深走实。青少年模式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用网的“防火墙”。过去,部分未成年人对青少年模式喜欢不起来,认为内容太低幼,形式太呆板。当前,青少年模式已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但升级的绝不只是名称,而是要在内容特色化、功能多元化、标准统一化上实现升级。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内容池建设,开发更适合未成年人的使用功能,并尽快出台统一的行业标准,使各网络平台无论规模大小,均严格按标准化要求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不搞摆设、不应付了事,使网络保护系列难点堵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要走深走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再次压实了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例如,要求智能产品终端内置网络保护软件、定期开展网络保护影响评估、建立健全网络欺凌行为预防、识别和处置机制等等。因此,要进一步调动互联网行业的积极性,使各平台企业形成可持续的战略思维,自觉自愿承担社会责任,把对未成年人保护升级为平台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这样才能把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落到实处,使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走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网络素养教育要走深走实。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最终要落实到网络素养提升上,使未成年人自觉以良好的网络素养应对网络使用风险。近几年,网络素养教育已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相关方面已经开发出多种网络素养课程。要切实把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送到未成年人群体中,使未成年人想看、爱看并且看了有用。更要将网络素养课程重点投放到农村未成年人、留守少年儿童、寄宿中小学生等群体中。网络素养教育不能走过场,不能浮皮潦草,要强化未成年人生活体验,树立网络育人“双主角”思维,把网络素养教育扎根到未成年人生活里,使未成年人产生情感共鸣,形成良好习惯。还要把网络素养教育送到成年人当中,提升家长和教师的网络素养和网络育人能力,真正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见行见效。

原标题:《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走深走实” | 报告解读②》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